-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采丞:一座老宅和一段往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世纪前,大商人张采丞创办的实业就占了其中五样。这个创立了“兴顺福”老字号的故人,曾经开济南机器生产粮油的先河,极大地启示了昔日商埠里摩拳擦掌前来淘金的商贾们。时隔一百余年,位于经三路南侧80号院的张采丞故居修缮将毕,而这位老人的传奇故事则随着逐渐落定的尘埃一起,再一次浮现于世人面前。
一座老宅
守望城市百年历史
在老商埠区中山公园东片区,已经被围起来的空旷院落中,有两栋西式洋房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夕阳下,正在被工人们紧张地修复着。其中北侧那座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建筑,就是张采丞的故居。这栋老宅前期已经用钢架加固,外部修复工作初步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建筑的西门位置安装了一个直通二层的露天楼梯,屋脊走样和挂瓦方式都是依照原貌复制,甚至用来修补的青石砖都是从曲阜的旧民居上拆下来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的古韵和原貌。
远远望去,老宅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显得很精致。外立面青石到顶,小瓦花脊的屋顶上开有西式老虎窗,仿佛对到访的客人静静诉说着家史。据说,从经三路80号往西至小巷长荣里,也就是现在88号院所在的里弄,当年都是张采丞家的地产。88号院内的3层楼房也是张采丞留下的房子。在这一带拆迁前,张云昌和其他几位张采丞的后人仍居住于此。
正是从这方土地上,张采丞开始了他艰辛而辉煌的创业之路。
子承父业,迁业济南
张采丞于1868年出生于山东寿光的一个耕种之家。少时随兄在家种地,后到其父在羊角沟镇开设的“兴顺盛”粮行学生意。在渤莱海湾,彼时的羊角沟是最主要的物资集散地,粮行生意非常兴隆。儿时便显露出经商才华的张采丞,便在这车船辐辏的经济重镇开始了初具启蒙意义的生活。
张采丞小时候跟着父亲闯过关东,14岁便贩运虾酱。后经过父亲的言传身教,16岁的年纪便继承了父业,并将其父开设的“兴顺盛”栈行改为“兴顺福”粮栈。七年以后,他又在羊角沟开设“源顺福”酱园。因为当地只有这么一家酱园,且张采丞长于经营,生意颇为兴隆,收入甚至超过了粮栈。
生意越做越大的张采丞并不满足于此。1900年,32岁的他看到了小清河及胶济铁路水路交通网给济南物资集散带来的繁荣,于是产生了“到济南府创大业”的念头,并迅速付诸行动。他很快将羊角沟镇的粮栈与酱园委托给他人管理,打点好这边的生意,便携银3000两,举家迁至济南,设店建宅于经二纬三路老商埠区内,开始了他在济南的开山之路。
机器开进粮油厂
初至济南,张采丞依然稳扎稳打地延续老本行粮食生意。他在泺口开办“兴顺福”粮栈分号,后又在经一纬一路附近开设“兴顺福”粮栈北记。后来,随着济南开埠,商埠内大兴土木。张采丞瞅准时机,在经三纬三路创办了“兴顺福”木材厂。他从东北购得木材,由海路运至羊角沟镇,再沿小清河运至济南,批零兼营,完成了在济南创业的资本原始积累。
开埠后,济南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粮油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传统磨坊、油坊等小作坊的供应量。张采丞隐约觉得商机来了。1909年,他花重金购买了一批机器,在经二纬三路的粮栈内开设了“兴顺福”机器油坊(后改为“兴顺福”机器榨油厂),榨制豆油、花生油以及棉籽油,兼营豆饼,最多时日榨大豆15吨,产品远销德日诸国,产量令小作坊们望尘莫及。这是济南第一个以机器取代传统榨油工艺的企业。从此,泉城百姓的餐桌上出现了机器榨油烹制的佳肴美味。
1913年,张采丞趁势而上,又在粮栈内创办了“兴顺福”西记(后改名为“兴顺福”机器磨面公司)。为了实现快速量产,公司引进了4部立式石磨和2部蒸汽发动机,日产面粉500包,一半销往本地,一半销往青岛、天津等处。这亦撬动了济南粮食加工业由传统手工作坊向机械化生产转变的闸门。同年,张采丞在粮栈内南大房(今职工剧院院址)创办了“兴顺福铁工厂”,雇佣了德国人作绘图员,制造锅炉、水泵、吊车和矿山用的机械,继续着他对“机器”和产业化经营的痴迷与摸索。
面对越来越多的大规模机器面粉厂相继投产,张采丞决定逆势突围。1918年起,他开始着手扩大面粉厂规模。他先是在官扎营选购了土地,联合一直打理“兴顺福”面粉厂生意的蓬莱人冷镇邦,共同筹集启动资金30万元。随后,又召集时任山东省督军的田中玉以及其他190余名社会名流参股其中,给面粉厂的扩大经营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1921年,面粉厂建成投产,总经理张采丞,协理冷镇邦,定名为“华庆面粉厂股份有限公司”。最初,面粉厂动力设备采用“兴顺福”铁工厂制造的“兰开夏”锅炉和180马力蒸汽发动机;1924年又安装了3部英国制造的“拔柏葛”水管锅炉和1部“马旭尔”复缸卧式蒸汽发动机;磨面设备则采用美国制造的“脑达克”复式钢辊磨,最初只有6部,后来增至13部。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使面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