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储户存款失踪调查.doc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地储户存款失踪调查 篇一:存款丢失案例及分析 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专栏作家余丰慧认为,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掮客们相互勾结已经涉嫌刑事犯罪。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近年来,湖南、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多家银行频频发生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 最近,在浙江等地储户存款不翼而飞事件密集爆发,全国其他地方此类事件也频频出现。 已经给一些储户造成经济损失,储户在银行特别是一些国有银行的存款竟然“失踪”,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然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呢? 然而,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掮客们相互勾结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这类客户存款的一般操作手法是,一些不符合银行贷款资质的企业需要资金,银行信贷员让第三方中介用高额贴息为诱饵招揽储户,买通柜台工作人员把储户存款存进银行后转账到企业账户上,三方利润分成。一旦企业还不出钱来,储户的钱就没了。 银行工作人员被买通后,与外面人员互相勾结,通过伪造存单欺瞒,储户往往 在存钱进指定银行的同时,不知不觉“被签署”了转账给陌生企业的单据。 银行柜台里面的人,给你一张假存单,开的网银u盾都不给你,网银直接转账转掉了。 做这个业务的时候他已经在给你做下一个业务了,因为让你输很多密码,你都不知道输了多少密码,名字也签掉,你也不知道签的是什么,你只知道这是银行不会骗你,信誉是保障的。 最终企业还不上资金后,甚至老板跑路了,你去银行取钱时,账户已经空无分文。不过,转账手续表面上都是合法的,甚至密码也是储户自己当初输入的,还有协议放在那里。 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角色,第一个是储户自己。 储户是受高息贴息诱饵吸引,当时就能够拿到百分之十几的贴息,心里美滋滋的,忘了风险隐患,让签什么协议就签,让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贪图贪财的高息贴息心理,是存款不翼而飞隐患的祸种。 从社会资金掮客以及银行外勤信贷员与银行柜台柜员内外勾结,目的在于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这两类人员是涉嫌诈骗犯罪的主角。这种内外勾结行为这几年在银行屡屡发生。就目前银行5道甚至更多的监管制度操作防线来看,只要是内外勾结作案,这些防线就会迅速坍塌,很容易被攻破。 银行绝对难辞其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银行把这类案件推到其一般员工身上,还是找其他理由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推诿罢了。 首先,要反思其制度为何不堪一击,如此容易被突破。其次,信贷员与柜员内外勾结行为,本身就暴露出银行在员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巨大问题。 最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这几年存款资金竞争近乎到了疯狂地步。 几乎都开始违规揽存、违规吸收客户资金。手段越发升级了,由过去提高利率的高息揽存到现在公然月底购买存款即现场贴息揽存。给内部员工和外部社会上的资金掮客提供了可乘之机。促使储户存款被移到银行账外经营甚至不翼而飞失踪风险频现。 商业银行高息、贴息违规揽存是客户存款失踪风险的主要酿造者。 监管部门同样难辞其咎。这几年银行高息贴息非法吸收存款现象如此严重,监管部门去哪里了?监管制度为何形同虚设呢?正是监管部门在监管上的失职渎职行为才预埋了存款失踪风险。 司法部门必须迅速介入各地频现的客户存款失踪案件,尽快抓捕内外勾结涉嫌犯罪分子,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 商业银行要立即进行内部排查。排查业务风险点和内部员工;排查制度落实漏洞;尽快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处理责任人。并根据司法部门对案件责任划分,弥补客户资金损失。 银监会等监管部门迅速对商业银行存款类金融风险进行现场检查监管,处理一批违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须迅速弥补监管漏洞。 广大客户一定不要被对高息贴息诱饵诱惑包括民间高利贷高息借贷,深刻认识其中的风险。不要糊里糊涂签订协议,更不要稀里糊涂输入密码。只要不贪图便宜,一门心思谋取高息,就不会被骗上当。 我国储蓄率高达50%以上,全球第一,存款尤其储蓄存款在我国金融生态体系中起着决定作用,处于基础地位;而从历史逻辑过程看,金融生态被存款约束及趋势性依赖的格局不可能改变。因此,对于“存款丢失”现象,尤其在“存款丢失”过程中,所具有的“积累性、隐藏性和传染性”特征,带来冲击金融生态基础的风险与危害,万不可低估、麻痹和懈怠。 就在杭州联合银行42名客户近1亿“存款丢失”事件持续发酵时(国有商业银行亦被牵扯其中),又接连爆出江苏、云南、湖南、重庆和安徽等地,亦存在“存款丢失”现象,甚至出现“假银行”存续近两年,市场无人监管的“黑天鹅”事件。另据报道,相关人员称,“存款丢失”只是个案,从已发现的“存款丢失”数额来看,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