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行政区划.doc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衢州行政区划 篇一:衢州的城市简介 概况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 部,钱塘江上游,金华衢州 盆地西端,南接福建南平, 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北 邻安徽黄山,东与省内金华、 丽水、杭州三市相交,是闽 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浙西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国家化学工业基地, 面积8841.12平方公里,至 2010年人口达到212.27万, 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 江南重镇。 衢州境内有205国道和 浙赣铁路贯穿,构成了联结 浙、闽、赣、晥四省的交通枢纽,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人流和物流,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重镇。1994年衢城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城市历史(未收集到图片资料) 衢州,古为姑蔑国、太末县、信安县,唐初因境内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连宣歙之声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浙、闽、赣、皖四省交通之门户。从距今六千年的葱洞遗址到东华山汉墓群,从姑蔑族的南迁到孔氏大宗的南渡,从绵延七百里的仙霞古道到连绵不绝的衢江水运,从两宋时期的群星荟萃到明清之际的天涯贾客,每一样都在述说着衢州六千年的历史文明。 衢州地处钱江源头,考古学家在境内发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中著名的葱洞遗址将衢州的历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商周时期的衢州,属扬州之域,虽在文书上鲜见记载,但众多原始瓷器和精美玉器的出土,可见当时的繁荣。春秋末年,衢州属“姑蔑”之地,姑蔑族和徐偃王后裔构成了衢州的早期居民。 姑蔑一族——2500年前的文明传承 越族是构成华夏民族的重要一支,而闽浙赣皖四省交界之地正是古越族的发源地,衢州就处于这一地区的中心。春秋时期,姑蔑族从山东泗水地区辗转南迁,其一部与偃王后裔一部先后迁居浙西衢州。姑蔑南迁及其定居衢州的历史表明衢州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融入了华夏族之列。众多青铜礼器、兵器和随葬玉器、原始瓷器的出土,足可说明当时衢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姑蔑史料:《左传·哀公十三年》:“姑蔑之旗”及杜预注。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姑蔑就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越国对吴国的战争。说明早在此前,姑蔑一族即已定居衢州。《国语·越语上》(卷二十):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姑蔑管辖范围包括如今整个衢州地区及遂昌、汤溪、江西玉山等地。 偃王南迁——战国时期的衢州 徐国,为嬴姓子爵,始封于夏朝,其国在下邳僮县,今泗州临淮有徐城。周朝建立后,徐国与东夷各族不服周王朝统治,双方不断发生战争。西周末年,周穆王派兵攻打徐国,徐偃王弃国南迁,春秋时期其一部辗转来到衢州。 秦汉至唐时期的衢州 约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于姑蔑旧地设大末县,县治在今龙游县境内,揭开了衢州历史新的一页。两汉时期,衢州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从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来看, 仍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六朝时期,地处江南的衢州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缓慢发展。唐代初年于信安县设州城,衢州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七百里仙霞古道的开凿,使衢州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现。 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因战事所需,衢州开始建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史称筑土为城。东汉末年,设立了新安县(今衢江区、柯城区)、定阳县(今常山县)。唐武德四年(621),分信安县设须江县(今江山市)。同年于信安县设州级行政区划,因境内三衢山而称衢州,亦有八方通衢之意,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宋元时期的衢州 两宋时期,伴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衢州的政治、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繁荣。特别是北宋,衢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达到了顶峰,为两浙(今浙江及江苏南部地区)翘楚。北宋167年间,衢州仅文科进士就达250人,远高于苏州、杭州、绍兴等地,同商税位居浙江省首位。南宋时期,随着圣裔南迁,衢州成为南方新的儒学圣地,史称“东南阙里”。作为南宋全国知名书院,柯山书院、包山书院更是人文荟萃,其影响一直波及到元代。 宣和二年,方腊义军挥师衢城,摧毁了府山古城。次年,知州高至临修筑衢州城。城筑成后,高一丈六尺五寸,宽一丈一尺,周围四千五十步,辟有六座城门。东为迎和门,俗名东门;北为永清门,亦名拱宸门,俗名浮石门;西为航运门,亦名朝京门,俗名水亭门;东南为清辉门,亦名魁星门、通仙门,今称小南门;南为礼贤门,亦名光远门,今称大南门;西南为和丰门,亦名通广门,今称小西门。各城门之上都建有城楼,城外三面是护城河,西面是衢江。整个城池四面环水,用以加强防守御敌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防洪的功效。 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14年),监郡伯颜忽都在宋代子城旧址上修筑新城,并于迎和、通仙、光远、拱宸四门外修筑瓮城,取“瓮中捉鳖”之意,更利于防守御敌。现在位于市区坊门街南端的大南门遗址,还可明显看出些许形

文档评论(0)

raojun00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