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关头,公司怎样才能带成摆脱危机.doc

在生死关头,公司怎样才能带成摆脱危机.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生死关头,公司怎样才能带摆脱危机 关键时刻 百年老店林肯电气的国际化发展几近夭折,由于缺乏合适的管理体制和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又遭遇企业文化的水土不服,至使欧洲市场亏损巨大,公司债台高筑。 关键抉择 虽然公司的美国业务发展良好,但其盈利不足以填补欧洲等国际市场的亏空,公司面临两难局面:如果延续通行半个世纪之久的激励机制,则资金不足,触及银行债务底线;但如果不采用,则将士气大减,企业威信下降,对企业发展更为不利。 关键策略 新任CEO动员美国员工多卖多产,在关键岗位加班加点。在欧洲市场,则实行关停并转,外聘纳贤,增加高级管理团队中具有国际经验的专家比重。 策略结果 16个月后,公司的全球业务趋向稳定,欧洲等海外市场扭亏增盈,调整的第二年盈利8600万美元。林肯电气具有公司特质的激励机制从未被破坏,工人当家作主的感觉始终如一,林肯电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司。 林肯电气一贯实行计件工资和利润分成式的奖金政策,凡在公司干满两年以上的员工,无论职位高低,均可分得平均占工资数量60%以上的奖金。奖金的评级有4个标准,数量、质量、地位和团队精神。前两条针对个人贡献,后两条是个人在公司的定位。这种政策保证公司的员工当家做主,并且有很强烈的归属感。公司跳槽率很低,1992年,整个公司的缺勤率是1.5%-2%,而跳槽率才3.5%。在遭遇严重风暴时,美国克里夫兰其他的企业都关门大吉,而林肯电气的员工却还主动来做工。40年来,公司没有裁员,而且,从管理的成本上说,正因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公司不需要配备很多的管理人员,领班和工人的比例是1:100,而在其他制造业公司,通常的比例是1:25,公司上下一向以此为荣。 20世纪90年代起,林肯电气开始走入国际市场。公司在海外扩张上投资了3.25亿美元,用于在日本、委内瑞拉、巴西建厂,在德国、挪威、英国、荷兰、西班牙和墨西哥购买现成的公司。这些兼并和购买大多是在金融牛市实现的,所以发生在成本最高时。例如,购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公司,正值奥运狂潮,建筑市场需求旺盛。但很快,不到一年,西班牙泡沫导致经济深度衰退。 1992年欧洲经济走衰,林肯电气在欧洲的业务急剧下降。当年5月和6月的经济数字全面报红,利润滑出边际,进入7月情况更糟。连续两个季度的亏损令人吃惊。林肯的欧洲业务下滑,将整个公司的业绩带入亏损状态。 抉择之难 经过调研分析,新CEO唐纳德·哈斯廷斯认为,公司困局的第一原因是海外扩张过快,而新并入的海外业务不能给公司带来预期的利润。公司管理层缺乏国际专业知识,缺乏运作复杂而分散的国际机构的经验是首要问题。公司经理人不知道如何运作海外项目,也不懂得如何让异国文化与公司文化相得益彰。在公司由15人组成的执委会中,12人是公司内部提拔的,他们要么是目前林肯电气的高管,要么是创始人家族的成员。而这12个人当中,没有一人具有国际运作的经验。董事会里面,包括CEO本人在内,不曾有人对过度的海外扩张提出过质疑,所有人都主观地臆想,既然林肯电气在美国国内所向披靡,那么,林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也不在话下。 还在总裁任上时,唐纳德就发现了一些可能引起麻烦的征兆。欧洲的业务人员总是在预估的销售业绩和可能的利润上盲目乐观,因此在预算上也力求与之匹配。但是,他们在乐观情绪下制定的目标总是可望不可及,现实和目标的差距甚大。更让唐纳德不安的是,欧洲公司的经理人中,没有人会在意这种差距。大家继续乐观,尤其在预算的问题上。而现实中,欧洲的经济衰退比想象的还糟。因此,公司管理层认为,必须将预算的规模下调。另外,欧美文化差异很大,在美国中部城市克利夫兰的工厂,工人一周可以做工43.58小时毫无怨言;而在欧洲,包括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工人一周最多工作35小时。所以说,要想将林肯电气传统的计件工资和激励机制引入到欧洲,几乎没门儿。 历史上的林肯电气一贯保守。在大举扩张海外之前,公司的现金储备是7000万美元,没有债务。直到1990年底,公司都是处于盈余状态,只有一点点经营上必要的借贷。而因为海外扩张,1992年公司的债务水准达到了2.5亿美元,也就是说负债已占到资产总额的63%。 公司管理层知道,公司目前必须借款才能继续实现兼并上的承诺。但出乎高管们意料的是:借款之举给公司员工带来很大的文化冲击。林肯的员工认为,借贷是不得已的行为,这种观点源于公司的激励机制。在1934年建立奖金制度时,公司对员工解释是,公司在分享手上留存的现金,而不是利润分成。公司的利润用来为股东分红,让他们更愿意为林肯的未来投资。当这样的条件满足了,公司才会进行奖金分配。如果没有留存的现金,那当然就没有奖金了。而眼下的情况是,公司必须依靠银行借贷才能满足海外扩张之需。员工们很在意,担心这样的举措会影响到他们的奖金收入。而且,随着公司的债务增加,员

文档评论(0)

wawah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