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文化历史 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 灸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 5 ) 三、热点技法……………………………………………………………………(6-7) 四、艾灸的设备………………………………………………………………….(8-9) 五、养生案例……………………………………………………………………( 10 ) 六、服务项目……………………………………………………………………(11-12) 七、合作方式合作条件:开店政策表合作程序………….(13-14)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 灸法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配合药物治疗法同时,还例用了灸法、角法、浴法、熏蒸法、熨法等,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疗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藉,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曀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一些病甚至可以“久灸既息则病已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哉也,基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的适应症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失枕……灸脊中”。《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对临床上治疗内脏疾患并有成效的背腧穴,《灵枢?背腧》中强调:“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泻之,虚则补之”。《素问?血气形志》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灵枢?经水》曰:“其治以针艾”,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甚至在历史传记中也有灸疗的记载,《左传》载:“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 “攻”即指灸法。在非医家的著作中也可窥见艾灸之痕迹。如《孟子《左传》离娄篇》:“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足见灸疗影响的深远。 ?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虽以方脉见长,但对许多病证都有“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的记载,说明灸疗已有了适应症与禁忌症。在治疗少阴病方面,仲景十分重视灸治,《伤寒论》说:“少阴病,吐利,……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等。《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石、汤三法之前。 ? 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西晋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它汇集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三总书的内容,详尽地论述了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侯、针灸取穴,把针灸专门化、系统化,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霍乱吐利,以及急救等亦注重灸疗。 ? 南北朝时,灸法盛行,《南史?齐本纪第四》记载:“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口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由此可见,当时灸疗在民间已盛行。 ? 唐代,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弍;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以教之”。《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上”。唐朝建有医科学校,并设有针灸科,由针博士教授,唐太宗又命甄权等入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足见唐朝对针灸的重视。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针灸并用,特别是他识真胆雄,注重灸量,施灸的壮数多至几百壮。他还绘制了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明堂三人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在《千金方》中就有关于艾灸和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的记载,如隔蒜灸、豆豉灸、黄蜡灸、隔盐灸、黄土灸等等。《千金要方?七窍病下》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