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比浊检验技术原理与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免疫比浊分析技术原理与进展 桂林英美特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免疫学基本原理 二、免疫沉淀 三、免疫比浊技术原理 一、免疫学基本原理 1、抗原与抗体 2、抗原抗体的结合——免疫学反应 3、免疫学反应的检测技术 1、抗原与抗体 抗原(Antigen, Ag)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应” 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 “答” 是指相应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并将其排除体外) 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抗原表位与抗原结合价位 1、抗原与抗体 1、抗原与抗体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ecity)是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1、抗原与抗体 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1、抗原与抗体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 incomplete antigen )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载体(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半抗原 + 蛋白质(载体) = 完全抗原。 1、抗原与抗体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存在的能TCR/BCR或抗体F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构象决定簇 :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序列上不连续。 顺序决定簇:顺序决定簇(sequence determinant),又称线性决定簇(linear determinant),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肽片段构成的决定簇。 抗原结合价: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能够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决定簇数目。 1、抗原与抗体 1、抗原与抗体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空间排列和立体构象决定着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1、抗原与抗体 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结合)。 1、抗原与抗体 抗体(antibody, Ab)功能性概念 是由抗原刺激而产生并能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存在血清中,也存在于如呼吸道粘膜液、小肠粘膜液、唾液以及乳汁等其它体液中。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结构性概念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一定是球蛋白,球蛋白未必是抗体 1、抗原与抗体 1、抗原与抗体 “Y”型,四肽链 重链 (5种: ?、 ?、?、?、?) 轻链 (2种: ??、??) 可变区 (V区) 超变区( 又称CDR 互补决定区) 骨架区: FR 恒定区 (C区) 铰链区 1、抗原与抗体 根据重链抗原性的不同,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5类: IgG —γ(gamma) IgA — α(alpha) IgM — μ(mu) IgD — δ(delta) IgE — ε(epsilon) 1、抗原与抗体 根据轻链C区抗原性不同,免疫球蛋白可分为2型) κ(kappa)型 λ(lambda)型 轻链存在于各类免疫球蛋白中 同一个免疫球蛋白分子中的轻链同型 1、抗原与抗体 抗体的生物学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超变区-表位 静电力、氢键、范德华力 可逆 影响因素:PH、温度、电解质 2、抗原抗体的结合——免疫学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两种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表现为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生物

文档评论(0)

wyj18116135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