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居家保健话节气——立秋
【气候特点】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字是由一个“禾”一个“火”构成,意味着火烧秸秆,是秋天麦收后的一种行为,旨在秋收后通过烧秸秆来重新滋养大地,也象征着一种成熟、收藏的状态。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农谚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说。虽然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但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习俗由来】
立秋在旧时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蓐收等仪式。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取七至十四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秋前一天,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到立秋日合家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是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具有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作用。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 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但咬的是西瓜,和江南地区的“啃秋”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精神起居养生】
立秋后,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本节气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内心应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凋零的季节,肃杀的气候,很容易平添忧愁的情怀,更容易伤到肺。《黄帝内经》记载秋天养“收”的要诀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能顺应阳气的收敛,可以多藏精;而早起则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根据秋季的发病特点,我们必须增强防病意识,适应气候变化,努力避免秋燥伤人,防止外邪侵入。早秋气温虽高,但温差较大,昼热夜凉,需注意增减衣被,不可贪凉露卧,尽量不用空调风扇。
【饮食养生】
尽管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颇多。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秋日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多食酸少食辛。秋主收,在食补上要做到用酸补之,而辛能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要尽可能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适当多吃一点酸味果蔬。此外,秋天润燥,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还应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大有帮助。另外,秋季也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因此要特别注意卫生。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误区】
中医认为:燥邪为秋令时邪,属金通肺,肺为娇脏,故燥易伤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的最多的名词。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谓之燥咳。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为常见,前者几乎无人可免。喉、咽也分别是肺之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所袭,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此外,肺与大肠还有密切联系,中医曰:“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因此在临床上给予润肺药时一定不忘加上若干润肠通便的药,如麻仁、郁李仁、黑芝麻、何首乌等。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我们常说“贴秋膘”这个词,意思是要大鱼大肉地好好吃,把自己养得壮壮实实的,迎接严冬的考验。其实贴秋膘不只局限在吃上,秋天早睡早起就是随着天地的气机,让我们的身体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收敛气机,藏精补精,就是最好的贴秋膘。但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群在秋季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还应注意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