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三历史周练试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历史周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将正确选项填图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否则答题无效) 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2、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封建”的含义是   A封建制度  B分封诸侯国 C奴隶社会的瓦解 D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4、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 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5、“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6、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A.起用布衣为相 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C.设内阁 D.以丞相领政 7、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8、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10、“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11、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12、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3、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15、郡县制较分封建制不易出现分裂割据的经济原因是 A、郡县制下的郡县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 B、郡县制下的郡县实行土地国有制 C、郡县财税收入全部上交中央 D、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16、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或本质特征是 A、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揽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一切大权 B、中央和地方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并对皇帝负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镇压人民反抗 17、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秦朝“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意义在于 A、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C、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9、当《南京条约》签订时,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维护满清民族权益 C.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D.学习西方技术 20、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