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一水一圣人 - 历史来历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句话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出自东平籍进士刘公瓘之口,刘公瓘从小家里很穷,他发奋苦读后来成了大学问家。他年轻时曾经在东平湖畔率众讲学,后来刘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联佳作在那里有不小的轰动。据说他刚到南方的时候,当地的许多学者都想难为难为他,有些才子和他对对联,其中有个才子说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刘公瓘对到:“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的一个旅游口号。“山”即泰山,“水”指泉水。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因应试的举子都是当地名士,一连换了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一个个顶了回来。乾隆又命王尔烈到江南主考。举子听说主考官是个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尔烈的馆驿门上贴出一个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提笔续写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这下把众才子们惊呆了:多少才子也顶不上一个圣人哪!这圣人,就是山东的另一个旅游招牌:孔夫子。 一山一水一圣人 - 文化概念 孔子 一山为泰山,一人为孔子,没有疑义,但是,对一水的理解,似乎用来指黄河水也不那么硬气,所以往往会用济南的泉城水来界定,这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古代说的是黄河水。但是作为一个可以进入中国古遗址名录的“龙山文化”遗址,却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代表,济南的龙山文化,虽然发现于济南地区龙山镇--城子崖处,但是龙山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和涵盖意义,却已经远远超出了龙山镇本身。因为龙山文化不是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就其涵盖来看,一是典型的以龙山镇定名地文化遗存,它的分布以山东境内为主,它上接大汶口文化,下接岳石文化;而其他地以龙山文化命名的还有豫、陕、晋等地区公元前2500年到1900年这一时期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龙山文化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类型概念。 一山一水一圣人 - 景点介绍 山东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有风光优美的山川海洋,又有闻名中外的古老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五岳独尊”的泰山既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又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历史博物馆,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有蜚声中外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省会济南素有泉城之称,著名的趵突泉被列为72名泉之首。这一山、一水、一圣人,吸引着众多旅游者踏上这片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土地。 孔子是历史名人,泰山是历代名山。二者均蜚声中外,名闻古今。且联系密切,相得益彰。 孔子登临泰山 ??? 人们从许多古籍中,可以见到孔子与泰山有密切关系的资料。如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了因斗鸡,季平子赶走鲁昭公的事件,孔子随之到了齐国,在齐国和齐景公多次论政①后遭晏婴等人反对,又由齐国返回鲁国。《礼记·檀弓下》记“孔子过泰山侧”, 为一妇人哭而慨叹“苛政猛于虎”②。《论衡》记颜回也随孔子到过泰山③,历世《圣迹图》以孔颜对话为题绘制了一幅《望吴门马》。《庄子·盗跖篇》亦记孔子要去劝说盗跖,盗跖 “乃方休卒徒太山之阳。”因为“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④。”因此齐鲁两国交往,经常离不开泰山。孔子为大司寇,“摄行相事”时,参加的夹谷之会, 便在泰山附近的莱芜境内,《琴操》记“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孔子欲行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龟山操》:“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龟山在泰山之南,蒙山以西,即鲁国北面。齐鲁夹谷之会后 “齐候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 龟阳之田以谢过。” 这些地方都在泰山南西不远的地方。齐国既“侵”,龟阳等处一定会有道可走,这正应是鲁国经泰山到齐国的道路。 秦泰山石刻 史记·封禅 上面记载“立石颂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 刻的都是对始皇的讴功讼德之言。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 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 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南侧,初建于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1488--1505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