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能打胜仗的“心理盾牌”.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铸造能打胜仗的“心理盾牌”   打造百万强大的“战斗心”   一次海军陆战队某旅丛林穿插训练,战时心理服务大队指派心理专家董波随行保障。整整两个小时,特战分队在密林山地冒雨一路奔袭。眼看快接近指定地域,一座险峻的山谷挡住了去路。   “架设索桥,依次通过。”特战分队的叶连长紧急下令,突击队员们依次顺着绳索向对面山崖滑去,其中两名上等兵吓得面色铁青腿哆嗦,一个新战士抱着大树不撒手。   危急关头,董波“亮剑”。在他的引导下,3人运用“气息调节法”缓释紧张情绪,并用“心理暗示法”适应战场环境。2分15秒后,3名战士自信地重回队列,搭上扣袢,沿着索桥向对面峭壁疾驰而去。   近年来,大队率先开辟了战场应激心理干预新领域,首创了我军战时抑郁状态、战时强迫状态等13种战时心理伤分类诊断标准,构建了我军心理伤三级救护框架,为我军战时心理伤救治防护奠定了基础。   战时心理服务大队大队长过伟告诉记者,他们让心理服务直通战场,用精湛的心理服务技能给官兵塑造一颗颗强大的“战斗心”,为战斗力提升“护航”。   军人的使命在战场。南京军区第102医院战时心理服务大队积极适应军队使命任务的新拓展,把参加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心理服务的主战场。哪里有任务就奔向哪里,哪里有需要就冲向哪里。近年来,这个大队频频“亮剑”,屡显神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十几万三军勇士闻令而动,前往灾区进行立体救援。在巨大灾难与生死考验面前,不少官兵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了救援行动。   第102医院组建了我军历史上首个抗震救灾心理专家服务队临危受命,深入灾区进行心理干预。   在重灾区平武,空降兵某部战士小王,在家时连杀鸡都不敢看,却每天都和尸体打交道,有时一天要掩埋几十具高度腐烂的尸体。在休息时,小王紧张、害怕,反复回忆掩埋尸体的场景,一吃饭就想呕,夜里时常惊醒。   “好兄弟,深呼吸,放松心情;高跳跃,缓解压力;大声喊,驱赶忧愁……”大队专家李光耀把背包搬进了小王的帐篷,教他写战地日记转移注意力,并给予药物治疗。此外还陪小王散步、慢跑,做有氧运动,并将小王要好的战友、班长骨干组织起来,进行俯卧撑、百米冲刺挑战赛,让小王在不断超越极限中逐渐忘却记忆伤痕。   两天后,小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到有效缓解,恢复了往日的战斗作风。   其间,他们为万余官兵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给850多名重点官兵做了心理疏导,培训心理辅导员108名,发放心理健康手册1000余册,帮助救援官兵顺利度过了心理应激期。   余震不断,大队专家“战斗”不停。地震发生后,某部家在震区的官兵普遍出现了情绪波动,大队闻讯立即前往进行心理疏导。   科研的瞄准镜里只有战场   时间回到2012年,战时心理服务大队专家赵汉清在全国四处翻阅资料,他惊讶地发现:我军南征北战数十载,战时心理伤救治防护竟是空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俄、以等外军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战时心理伤救治防护体系。巨大反差刺激着赵汉清心中那根敏感使命“神经”: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战时心理伤救治防护体系!   但课题面向未来战场,缺少实战检验条件,不仅攻关论证难度大,且即使有成果也不一定能参加报奖评审!当“好心人”相劝不要啃这个硬骨头,耗费时间精力,赵汉清丝毫不为所动:军人使命首先是能打仗,为未来战场做准备责无旁贷!   科研直通未来战场。赵汉清带领18人组成的心理伤服务分队,历时10年,展开了战场应激心理干预的艰难探索,先后行程2万多公里,深入67个单位,调研10多万名官兵,撰写的《战时心理伤医学救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军卫勤保障领域的空白。   建立我军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因耗时长、科研难度大,一直无人问津。战时心理服务大队全体专家心理明白:这是战时心理服务的“第一道关口”,是摆在大家面前绕不开、躲不过的现实课题!   时任医院心理科主任张理义主动请战,征召“志愿军”,开始了艰难攻关之路。他们历时10年,足迹踏遍陆、海、空、二炮、武警等全军230多个单位,覆盖各军兵种不同区域部队,对10多万名官兵进行跟踪调查,成功研发出《中国军人心理健康评估系统》。   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张理义又大胆创新,研发出“中国军人心理健康测评仪”,快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心理障碍分析、临战心理测试,填补了我国心理健康评估领域的空白,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这套系统已在全军180多个单位推广,南京军区专门将其列为部队装备配发至师旅团一级单位,广泛运用于新兵入伍、学员入学、执行重大任务人员选拔等心理筛查和心理健康保障任务中。   赢得平时才能赢得战时   在大队心理专家王焕林抽屉里,珍藏着一沓邮寄药品的回执单。   2008年6月,王焕林带领3位战友在大海上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