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熟悉的中国物理学大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所熟悉的中国物理学大师(一) 朱邦芬? 朱邦芬院士。      今天的“学术之道”报告,我想谈谈我亲身接触过的一些中国物理学大师,从我的角度来看看这些大师是怎么做人、做学问的。我很幸运曾经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先生在同一个办公室一起工作了15年,我又有机会跟很多中国物理学大师,像杨振宁先生、彭桓武先生、周光召先生、王明贞先生、黄祖洽先生等,有比较多的个人接触,有的还可以随意交谈。   王明贞先生是清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2010年104岁时去世。彭桓武先生是“两弹一星”元勋,1935年从清华毕业。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用我介绍。黄昆先生与杨振宁先生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是同学。黄祖洽先生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50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周光召先生1951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也是“两弹一星”元勋。这几位先生都是清华校友,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就。不过我觉得他们最值得称道的,首先还是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其次才是做事,做学问,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中“立德、立功、立言”的顺序,首先是人格的崇高,然后是做事并带来学术上的成功。   我与这些大师们的第一手的接触经历,我对大师们为人为学的一些观察和感悟,应该说,不少是独特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怎样用一个词来描述我所认识的这几位物理学大师?我想用“淡泊”这个词形容王明贞先生,彭桓武先生是“单纯”,黄昆先生是“朴实”,黄祖洽先生是“低调”,周光召先生是“平和”;杨振宁先生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最后我想了想,尝试用“率真”这个词。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为什么用这些词来形容这几位大师的为人。   为什么说王明贞淡泊呢?她有句“三乐”的座右铭: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我想她之所以能够高寿,除了遗传基因,跟她的“三乐”心态也很有关系。她一辈子经受了很多坎坷,包括“文革”时曾与丈夫在监狱分别被单独关了近六年和近八年,就因为她丈夫是江青前夫黄敬的弟弟。经受了这样的无妄之灾,她的心态还是非常平和,这是很不容易的。王明贞1955年留美归国,和她一起分到清华物理教研组的还有一位徐璋本教授,徐璋本跟钱学森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同学。当时清华把徐璋本定为三级教授、王明贞定为二级教授,徐璋本有情绪,王明贞就说,把我也定成三级教授吧!如果把我定为二级教授、徐璋本定为三级教授,那我就离开清华。王明贞在物理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很有影响的重要工作,坦率地讲,她是当时中国在统计物理领域最有成就的一个人,却没有院士这样的头衔称号。然而终其一生,她的心态都非常好,我觉得她的为人非常值得我们敬仰。   为什么用“单纯”来描述彭桓武先生?彭桓武的导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思·玻恩在回忆录中曾经说,彭桓武除了他那“神秘的”才干外是很单纯的,外表像个壮实的农民。对另两位中国学生程开甲和杨立铭(后来也都是中科院院士),玻恩的形容则是“高尚、文雅、有高度教养的绅士”。玻恩用“单纯”来形容彭桓武,我觉得确实是很恰当的。大家知道彭桓武有一句名言——经常有人问他,你在国外做研究这么有成就,为什么选择回国?彭先生的回答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句话反映了他单纯的赤子之心。还举一个例子,前些年有一个一度很热门的研究课题叫“冷聚变”(后来出现了很多争议,很多人认为这个概念有点伪科学的味道,这当然是后话)。当时已年过九旬的彭先生还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请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几位年轻人给他讲讲“冷聚变”是怎么回事,并且亲自来探究这里面是否有什么道理。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师,到了90岁仍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完全是用探索的心态去做学问,回归到科学和科学家“单纯”的本色。我以为这件事很好地反映了彭先生的这种性格。   现在谈谈黄昆先生的“朴实”。我跟黄昆在一个办公室待了很多年,跟他无拘无束,没大没小。黄昆在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时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的和惊人的地方。”黄昆的内心可能还是比较骄傲的;但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面前,他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正,总是觉得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有点成绩也是由于比较幸运。黄昆曾经说:“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有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有多有少,总是能使自己的力量真正使出来做点有用的工作。”黄昆1951年回国后在北大物理系任教,一直到“文革”结束,基本上没有继续从事他原先在国外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科研。后来有人问他,你当时在英国的好几个同学都拿了诺贝尔奖,如果你当年没有回国,或者回国后继续做科研,你也很可能拿诺贝尔奖,那么多年只做教学对你来讲是不是一种很大的牺牲?黄昆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他是把教学当成科研来钻研,在教学中研究了很多问题,自己在教学中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他带出了一大批中国学生,后来这批学生成为中国半导体和其他科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