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P61深圳市中小学生危机介入工作手册(ch1-附件)V2选编.doc

P9-P61深圳市中小学生危机介入工作手册(ch1-附件)V2选编.doc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青少年自杀比例逐年上升 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帮助生命是自杀危机处理的初衷和目标。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自杀比例逐年上升。美国10-2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是第三大死亡原因[1]。在我国,青少年的自杀死亡已成为位居前列的死因,全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估计自杀未遂者200万人以上。[2]《深圳市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显示深圳市大、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0.1%,虽然“自杀意念”并不等同于“自杀危机”,如此高的数字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什么是危机? 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境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失衡状态,它包含三个基本成分:诱发事件、由此导致的情绪波动以及应对机制的失效。 危机包含危险和机遇双重含义:危险指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有自杀或者精神崩溃的可能;机遇则指危机得到适当有效的处理,不仅避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新的应对能力,成为成长和成熟的契机。 三、什么是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即给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人、家庭和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危机前的平衡状态。随着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三个层次上的危机处理工作: 初级干预层次﹕是预防层次。强调政策性、环境性、教育性、互动性的全面预防工作,于校内设立「危机处理小组」推广生命及情绪教育、辨识自杀征兆、尽可能解决各种冲突、对相关个体及人群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制定自杀预防计划等。 二级干预层次﹕辨识高危险族群或出现自杀征兆的人士,提供心理辅导以进行及时的干预,避免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三级干预层次﹕是向在危机中遭受严重创伤的人士,按危机的情况以团体及/或个别介入的形式干预。目的在于避免事件产生的冲击扩大,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 图1:三级干预层次 四、如何减少危机事件对牵涉人士的伤害? 危机事件发生后,牵涉危机中的人士心理历程会反复经历下面几个阶段。然而当不同情绪阶段过度不佳时,会造成长久的心理创伤,而未能接受其成为生命一部分让生命更成熟。 1、震惊、否认。亲属或者师生不愿意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不想去看、去听、去接触。 2、悲伤、恐惧、愤怒和寻找替罪羊。内心极其悲伤、愤怒,想要找个替罪羊为整件事情负责。 与自杀者关系亲密的人士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挽救的责任,内心感到愧疚,甚至被恐惧笼罩。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能会采取非理性的行为(比如指责学校、传播谣言、破坏学校设施等)来舒缓内心的紧张。 3、沮丧。发现事实无法改变,但内心上还无法接受,陷入无助、无奈状态。 4、接受事实。接纳丧失为生命的一部分,并从中得到成长。 自杀危机不仅影响青少年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为相关人士带来伤感的经历。危机处理就是协助牵涉事件的人士平安度过从“震惊、否认”到“接受事实”的过程,协助各系统恢复到平衡状态。 参考书目 [1]:陈梦晚风 新浪博文《美国青少年自杀现象令人担忧》2009年09月24日。 [2]:2008年9月4日 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健康播报。 [3]:《中国卫生学校》2006年第8期,作者:袁碧涛 杨建明 周丽 黄广文。 一、自杀的定义 自杀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毁灭。目前还没有专家和学者可以完全解释人类的自杀行为。广义的自杀一般包括所谓的“直接自我毁灭行为”(如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和“间接自我毁灭行为”(如大量吸烟、酗酒、吸毒、性淫乱、贪食、高危体育活动等一切有害于健康的行为)。不过,自杀最简单的解释是刻意杀害自己的行动,是一种自毁行为。 (suicidology)专家施耐德曼(Schneidman)的观点是自杀是一种蓄意的自毁行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多种维度上呈现不安的迹象,这个人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事。 所受之刺激源是其心理或心灵上无法忍受的痛苦; 压力源是其心理需求的受挫; 意图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目标是终止其意识(心念); 情绪是极端无助(无可奈何); 内在态度是矛盾的情感或思维,一方面意欲终结生命,另一方面却寄望被援救; 认知状态是紧缩或压迫性的思维,将自杀视为唯一的选择; 人际行为是其意图的传达,多数自杀者会留下呐喊求助的线索或提示; 行为是趋向逃脱(或逃避)的; 行为一致性(或一贯性)是其习惯的应对方法。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则将自杀定义为迪尔凯姆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