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棱镜”风波:网络权力游戏四问摘取《周末画报》斯诺登泄密指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什么“网络战”的话,那会是一场大国政府(如华盛顿和北京)、全球企业(如谷歌)、关键个人(如斯诺登)起决定作用的全面混战。与其说是网络战,还不如说是网络权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没有适当的监督和制衡,谁都可能是坏蛋。CIA前雇员、美国国安局(NSA)外包公司雇员斯诺登(Edward Snowden)潜逃香港,向《卫报》、《华盛顿邮报》提供有关NSA秘密互联网数据监控项目“棱镜”的PPT文件,随即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窃听风暴”。围绕“棱镜”的诸多问题,甚至比这个爆料本身更让人关注。第一问“棱镜”到底是什么?真相最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那4页设计粗糙的PPT文件,对棱镜项目的描述是夸大和不准确的:所有公司都明确表示NSA没有直接的服务器权限,也没有“驻扎”在服务器的后门程序。假设这样的“直接权限”、“驻扎后门”程序存在,它向NSA传输海量数据,必然会严重威胁这些公司核心服务器安全和性能。有人假设这个项目在主干网把这些公司传输的数据做镜像备份,目前也倾向于不会这样,因为这个假想程序必须完全熟悉9大公司内部程序中的数据设置,并会随着功能升级而随时更新监听数据格式(例如Facebook常常增加新的用户属性数据),很难想象美国政府能和美国企业有如此密切的配合至今还没出事。所以目前基本只有一种可能,“棱镜”程序是一个大量(而不是海量)用户资料征询的收集池。美国联邦政府需要查询什么嫌疑人的资料,“棱镜”就自动(或人工)向9大公司发布数据请求,公司返回数据通过“棱镜”告知政府查询人。随着查询数据越来越多,“棱镜”就成为包含数万国安嫌疑人的资料库,为联邦各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Facebook、苹果、雅虎最新公布的数据,在过去一两年,各级美国政府对它们的数据查询请求大约是1万起上下,NSA的“棱镜”项目应当占据很大的比率。所以,斯诺登的PPT文件上所谓“有直接服务器权限下载数百万的数据”的说法,和事实差得太远。这就解释了美国司法部对斯诺登的泄密尚且镇静的原因。因为每年1万起嫌疑人查询请求,还是有可能得到特别法庭背书的,应当不会超越“9·11”后《爱国者法案》和《情报法》(FISA)的合法授权范围。当然,这个所谓的“特别法庭”基本是所有的数据请求都背书,几乎成了空白支票,这才是不合理的地方。第二问为什么美国人对互联网监控无所谓?当几乎全世界都把“棱镜”风波当成互联网时代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把斯诺登视作信息自由英雄的时候,美国却奇怪地和世界舆论保持了距离。对“棱镜”项目暴露出的数据监控过于随意的问题,《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公开认为在“9·11”后,相对于公民隐私,他宁愿选择安全。民调也是类似看法,一半的美国人接受类似“棱镜”项目存在的合理性。NSA局长亚历山大将军在国会听证时,把“棱镜”数据曾经有效地制止了两起恐怖案件,当作该项目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这种解释也就轻易得到了媒体的认可。“9·11”事件已经过去了12年,美国主流社会依然可以因恐惧让渡自己的《宪法第四修正案》的权利。《宪法第四修正案》和相关判例是组成美国世界人权标杆地位的里程碑之一,全文是“任何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查封,没有合理事实依据,不能签发搜查令和逮捕令,搜查令必须具体描述清楚要搜查的地点、需要搜查和查封的具体文件和物品,逮捕令必须具体描述清楚要逮捕的人”。这个条款也是“隐私权”的法理来源。美国对《宪法第四修正案》引申出来的“隐私”保护,因时代不同,程度不一。在民权高涨的1960年代,最高法院认为在公共电话亭都不能无传票监听嫌疑人,非法监听不能作为证据;但在“9·11”之后,监控技术在发展,法院对隐私保护的意愿却因为恐惧而大大降低,现在电话元数据记录、无人飞机的空中拍摄、街头镜头监控被认为不是侵犯隐私,而查看网络数据包括Email内容,也因为反恐法案得到了非常便利的授权。2011年开始热播、今年下半年要播第3季的美国电视剧《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几乎就是“棱镜”风波的翻版。一个计算机天才为NSA设计了可以搜集所有美国人各种海量信息的超级机器,并且预测犯罪。这位天才对政府的人说:“我宁愿让机器来搜集我的隐私,因为我不想让你们(政府)来破坏我的《宪法第四修正案》权利。”这大概反映美国人的主流心态:“为了安全,可以允许不被政府滥用的机器来搜集和分析我的隐私,反正我也不是恐怖分子。”说实话,今天也没哪个国家的人在保护公民隐私问题上比美国人做得更好。只能说,拉丹“9·11”的恐怖袭击,把整个人类的权利意识炸退了几十年。第三问为什么全球公司需要配合美国政府监控非美国人?奥巴马对ldquo;棱镜”项目的辩护基本是此项目是针对外国人,并不包括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校本研修教师手册(校级小课题研修手册).doc VIP
- 广东2024年11月广东省四会市行政服务中心公开招考4名政府雇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docx VIP
- 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 2 Reading and Thinking课件(人教版2019).pptx VIP
- (2024新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
- 高中数学人教A版:导数专题之极值点偏移 课件.pdf VIP
- 富士伺服电机ALPHA5-smart用户手册(全).pdf
- 局放及定位基础.ppt VIP
- 2024燃气物联网NB-IoT智能表的安全芯片检测技术规范.pdf VIP
- 贵州省遵义市2024年中考英语模拟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T_CBMCA 015-2020 陶瓷岩板产品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