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编码和解码原理.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每张CD光盘重放双声道立体声信号可达74分钟。VCD视盘机要同时重放声音和图像,图像信号数据需要压缩,其伴音信号数据也要压缩,否则伴音信号难于存储到VCD光盘中。 一、伴音压缩编码原理 伴音信号的结构较图像信号简单一些。伴音信号的压缩方法与图像信号压缩技术有相似性,也要从伴音信号中剔除冗余信息。人耳朵对音频信号的听觉灵敏度有其其规律性,对于不同频段或不同声压级的伴音有其特殊的敏感特性。在伴音数据压缩过程中,主要应用了听觉阈值及掩蔽效应等听觉心理特性。 1、阈值和掩蔽效应 (1) 阈值特性 人耳朵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听觉灵敏度,对低频段(例如100Hz以下)和超高频段(例如16KHZ以上)的听觉灵敏度较低,而在1K-5KHZ的中音频段时,听觉灵敏度明显提高。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为人耳的阈值特性。若将这种听觉特性用曲线表示出来,就称为人耳的阈值特性曲线,阈值特性曲线反映该特性的数值界限。将曲线界限以下的声音舍弃掉,对人耳的实际听音效果没有影响,这些声音属于冗余信息。 在伴音压缩编码过程中,应当将阈值曲线以上的可听频段的声音信号保留住,它是可听频段的主要成分,而那些听觉不灵敏的频段信号不易被察觉。应当保留强大的信号,忽略舍弃弱小的信号。经过这样处理的声音,人耳在听觉上几乎察觉不到其失真。在实际伴音压缩编码过程中,也要对不同频段的声音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可对人耳不敏感频段采用较粗的量化步长进行量化,可舍弃一些次要信息;而对人耳敏感频段则采用较细小的量化步长,使用较多的码位来传送。 (2)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是人耳的另一个重要生理特征。如果在一段较窄的频段上存在两种声音信号,当一个强度大于另一个时,则人耳的听觉阈值将提高,人耳朵可以听到大音量的声音信号,而其附近频率小音量的声音信号却听不到,好像是小音量信号被大音量信号掩蔽掉了。由于其它声音信号存在而听不到本声音存在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根据人耳的掩蔽特性,可将大音量附近的小音量信号舍弃掉,对实际听音效果不会发生影响。既使保留这些小音量信号,人耳也听不到它们的存在,它属于伴音信号中的冗余信息。舍弃掉这些信号,可以进一步压缩伴音数据总量。 经仔细观察,掩蔽效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时掩蔽效应,另一类是短时掩蔽效应。其中,同时掩蔽效应是指同时存在一个弱信号和一个强信号,两者频率接近,强信号将提高弱信号的听阈值,将弱信号的听阈值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人耳听不到弱信号。例如,同时出现A、B两声,若A声的听觉阈值为50dB,由于存在另一个不同频率的B声,将使A声的阈值提高到64~68dB,例如取68dB,那么数值(68~50)dB=18dB,该值称为掩蔽量。将强大的B声称为掩蔽声,而较弱的A声称为被掩蔽声。上述掩蔽现象说明,若仅有A声时,其声压级50dB以上的声音可以传送出去,而50dB以下的声音将听不到;若同时出现B声,B声具有同时掩蔽效应,使得A声在声压级68dB以下的声音也听不到了,即50~68dB之间的A声人耳也听不到了,这些声音不必传送,即使传送也听不到,只须传送声压级68dB以上的声音。总之,为了提高一个声音的阈值,可以同时设置另一个声音,使用这种办法可以压缩掉一部分声音数据。在周围十分安静的环境下,人耳可以听到声压级很低的各种频率声音,但对低频声和高频声的掩蔽阈值较高,即听觉不灵敏。经研究还发现,掩蔽声越强,掩蔽作用越强;当掩蔽声与被掩蔽声的频率相差越小,掩蔽效果越明显,两者频率相等时,掩蔽效果最佳;低频声(设为B)可有效地掩蔽高频声(设为A),而高频声(设为B)几乎不能掩蔽低频声(设为A)。因而输入信号时,在受掩蔽的频带内加入更大的噪声时,人耳也感觉不到与原始信号有所区别。上述的同时掩蔽效应,又称为频域掩蔽效应,它主要反映在频域方面对掩蔽作用的影响。在声音压缩编码中,更多地使用单频声音的掩蔽效应。 如果A声和B声不同时出现,也可发生掩蔽作用,称它为短时掩蔽效应。短时掩蔽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即后向掩蔽和前向掩蔽。后向掩蔽是指掩蔽声B消失后,其掩蔽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一般可达0.5~2秒。掩蔽机理是人耳的存储效应所致。而前向掩蔽是指被掩蔽声A出现一段时间后出现掩蔽声B,只要A、B声音隔不太大(一般在0.05~0.2秒以内),B也可对A起掩蔽作用。掩蔽机理是A声尚未被人耳感知接受时,强大的B声已来临所致。在实践中,后向掩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短时掩蔽效应具有很强的时域结构特性,故又称为时域掩蔽效应。在声音压缩编码中,应兼顾好人耳的频域和时域两种掩蔽效应。 2、子带编码原理 (1)子带编码和解码过程 所谓子带编码技术,是将原始信号由时间域转变为频率域,然后将其分割为若干个子频带,并对其分别进行数字编码的技术。它是利用带通滤波器(BPF)组把原始信号分割为若干(例如m个)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