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潼南县情简介
潼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烈士的家乡,也是道教至尊陈抟老祖的故里。早在公元373年建制兴县,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辖两个街道、20个镇乡,总人口95万。属盆地浅丘地区,气候怡人,四季分明,海拔在300—450米之间,年均气温17.9℃,年均降雨量990毫米。涪江、琼江横贯县境,天然气储量在300亿立方米。
潼南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地处川渝要扼,东邻合川、南接铜梁大足、西连安岳、北靠遂宁。成渝快速铁路、新成渝高速公路和国道319线、省道205线穿境而过,至重庆93公里左右,距成都193公里,既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前沿”,又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心”,也是渝蓉主轴的“支点”。
潼南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有被首批列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双江镇,高18.43米的全国第一、世界第七的饰金摩岩大佛,长36米的全国最大的马龙山卧佛,高8.8米的全国最大的石刻顶天“佛”字,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蹬琴声”,长达15公里的全国第二、西南地区最长的人工运河,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杨闇公旧居和陵园,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优秀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西部绿色菜都、“渝西生态门户”。
热情纯朴、勤劳勇敢的潼南人民,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赶超发展”主题,大力提振“弘扬闇公精神, 催我赶超发展”的精气神,竭力推进“西部绿色菜都、新型工业基地、生态文化名城”建设,打造渝蓉“桥头堡”,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经济强县跨越!
大开放的潼南把您请上主宾席!
潼南荣誉
★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优秀生产示范县
★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生猪百强县
★双江镇被评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
★杨氏民居、大佛寺摩岩石刻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蚕桑产业区域综合试验示范县
★东升茶山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
★潼南菜花夺得“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评选第5名
★杨闇公旧居和陵园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被重庆市规划定位为现代山水园林中等城市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示范县
★重庆市优质粮油百万工程基地县
★重庆市笋竹产业化百万工程基地县
★重庆市优质蚕桑百万工程基地县
★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绿色生态工程试点示范县
★重庆市劳务输出基地县
潼南县历史沿革
潼南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县。建县创议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元年二月,经四川军政府批准,乃正式建县。由蓬溪拨出东乡、遂宁拨出上安、中安、下安三里为新县辖地。县名定为“东安”,取东乡与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首任县知事王茂林。
民国3年,北京内务部下令称:“东安县与直隶湖南、广东等省内县名重复,定名未久,自应酌改。”查县设于梓潼镇,归潼川府辖地,居府南,即定名潼南县。
潼南县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今四川地区分割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
西汉高帝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武帝时,今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
三国蜀汉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
西晋时,李特据蜀,设德阳郡,领德阳一县。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新置遂宁郡(郡治在今县境大佛乡下县坝),领德阳县。东晋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县治在今玉溪乡青石坝,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始兴县,隶怀化郡。
北周改西魏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始兴县隶石山郡,领今潼南涪江一带。北周另置安居郡,今潼南琼江一带隶安居郡柔刚县。
隋初,废郡置州,始兴县隶遂州,柔刚县隶普州;另于今县境崇龛乡置隆龛镇。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安居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兴县名青石县,今潼南县境分隶安居、青石两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青石县隶之。大业十二年(616年),升隆龛镇为隆龛县(县治在今光辉乡瓦子堡),辖今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宁郡复置遂州,仍领青石县。武德二年,复置普州,隆龛县隶普州。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青石县置遂宁县(县治在今大佛乡下县坝)。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龛县名崇龛县(避玄宗李隆基讳)。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合州铜梁县,移县治于东流溪坝(今汇集乡戴场坝)。唐代,今潼南县境为青石、遂宁、崇龛、铜粱四县辖地,治所均在潼南境内。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龛县为镇,并入安居县(县治在今遂宁市安居坝),隶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宁六年(1703年),青石县并入遂宁县,次年,复置青石县。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