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下文,完成有关问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 之声,士皆垂涕而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 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 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 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六下伏笔。 (2)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 ) 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 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 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 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C D 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 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B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学习高潮和结局部分,掌握文言现象,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写法。 研读10—12自然段 1、词句。 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 币,礼品。 遗,读wèi,赠送 振,通“震”。 介词结构后置 闻,使……听到。 省略宾语“之”。 2、请概括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计见秦王。 3、荆轲是通过什么途径见到秦王的?从中可看出 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 (1)厚遗蒙嘉,得以引见。 (2)行事周密,有计谋。 研读13自然段 1、词句。 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 陛,殿前的台阶。 振,通“震”。 怪,以……为怪。 形——意动 前,上前。 名——动 假借,宽容,原谅。 省略宾语“之”,应为“使之毕使于前”。 前为谢曰 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2、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写“顾笑武阳”,有惊无险。 3、“顾”“笑”“前”这些动词,写出了荆轲怎样的 性格特征? “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猝然生变,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个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写出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婉转,滴水不漏,使秦王君臣冰释疑窦。“顾”“笑”“前”写出了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步履和神态,表明了荆轲确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与秦武阳“色变振恐”形成鲜明对照。 对于上文太子疑荆轲而信武阳的情节又是一次自然照应。 研读14—16自然段 1、词句。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还,通“环”,绕。 走,跑。 卒,通“猝”,突然。 定语后置 郎中,宫廷的侍卫。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诸郎中执兵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2、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秦廷搏击(图穷匕见) 3、用自己的话描述“秦廷搏击”的精彩场面?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请大家仔细读书,讨论回答。 研读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