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部第16章心理学专业名词查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部 第16章 审美判断(aesthetic j12dgment)审美心理过程。主体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分析和概括后作出确认和评价的过程。包括审美的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前者指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事物的美或丑,后者指通过理论来论证事物的美与丑。在美学史上,笛卡儿较早论及其内涵。康德则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其只涉及事物的形式而不触及利害关系等内容;是自由的、无明确目的的;是个人主观的,又有着广泛的普遍性;是一种非逻辑的不借助概念的“情感判断”和个人先验的无关功利的“纯粹观照”。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它是融合着情感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主观判断,但又始终以生活中美的或丑的客观条件和审美特性为客观依据。人在审美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是其出发点。与一般的逻辑判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概括性、理智性,又有感性形象性、情绪性。是审美由感性向理性飞跃的标志,是形成审美态度、审美情感、审美评价和审美创造的认识论基础,是审美心理建构和积淀的重要心理形式。现代美学对审美判断有不同的观点:在内容上,有的认为它纯属理性,有的认为它包含着感性判断;在性质上,有的认为它不具功利性,有的认为它具有社会功利性。在功能上,有的认为在审美愉悦、创造之先,并对愉悦、创造起制约作用;有的认为在愉悦、创造之后,受情感、创造活动的制约。 审美偏爱(aesthetic preference) 审美个性心理倾向。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和指向性,表现为个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的心理倾向。成熟的审美偏爱有相对稳定的中心,但又不是狭隘和刻板的,而是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并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审美评价(aesthetic evaluation) 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对审美对象的属性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在不同的审美活动中表现不同。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表现为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美丑评价,它在艺术作品中,构成包括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在内的具有强烈情感内容的评价系统;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主要是指对于艺术作品反映生活美的属性、真实性、真理性、道德性以及艺术表现的独创性等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审美评价和社会、伦理等非审美评价既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在评价某一客体时,对其内在价值采取轻视态度,会导致唯美主义;相反,在生活和艺术中忽视审美价值,则会引起实用功利主义。 审美趣味(aesthetic taste) 审美个性心理倾向。主体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它像一个参照框架,对所获取的种种审美信息进行测量与权衡,与此相符的就使主体感兴趣并获得满足,反之则兴味索然。其形成不仅仅受到审美活动的影响,还要受到审美主体阶级地位、政治观念、哲学观念、伦理思想、群体意识以及职业和教育水平等多种审美活动以外因素的影响。是个人文化和个人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的产物。 审美认知(aesthetic cognition) 审美心理过程。个体对审美信息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理解等活动的总和。从信息加工角度说,它是个体对审美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转换、提取和输出等审美信息加工活动的总和。表现形式有:审美感知、审美记忆、审美意识、审美注意、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判断、审美观照、审美思维、审美刨造、审美理想等。与一般的科学认知活动和道德认知活动不同。(1)它是情感性的认知活动。在整个审美认知过程中,审美情感体验始终占据重要地位。(2)它与价值判断紧密结合在一起,始终包含着对审美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价值判断。(3)它以感性为主,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形象思维是它的主要形式。作为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活动,它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其表现既具有文化差异性,又具有文化共同性,同时还具有个体差异性;其发展既由于个体的特殊经验而有所不同,又具有大致相似的发展模式,体现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关于其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伍尔夫提出的审美认知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和H.加德纳提出的审美认知发展的五阶段模式。参见“审美认知发展”。 审美认知发展(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cogni—tion)个体审美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主要有两种理论。(1)审美认知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伍尔夫提出。第一阶段(4岁~7岁),理解绘画符号阶段。幼儿的感觉、期望都偏向实用目的。2岁~5岁时随着对数字、音乐等掌握能力的提高,开始具备了领悟图像再现的需要和能力。第二阶段(8岁~12岁),理解视觉系统阶段。对于这时的儿童来说,熟悉特定文化所规定的一定范围内的视觉语言或系统是相当关键的,因为这必须以他们对一般符号组织的理解为基础,即培养特定视觉语言的理解力有赖于一种文化性的情境。lO岁~12岁的儿童已有区分审美性和非审美性图像的辨别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