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性格
内容摘要:以往我们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大多局限在教师、学生或文本呈现出的显性信息,而忽视了对其中重要的缄默知识,即内隐信息的掌握和学习。本文则以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运用缄默知识理论,从其视角来重新解读其中风采各异、独特鲜明的人物个性,还原文本表层背后隐藏的他们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 缄默知识 内隐信息
英国科学家及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他的《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通常也译为默会知识、内隐信息),他在书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 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①波兰尼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 “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②。以往我们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却大多局限在教师、学生或文本呈现出的显性信息,而忽视了对其中重要的缄默知识,即内隐信息的掌握和学习。本文则以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运用缄默知识理论,从其视角来重新解读其中风采各异、独特鲜明的人物个性。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只有短短298字,却把战争的起因、经过及战后事宜交代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人物个性也如明镜照物、妍媸毕现。我们常在评价《史记》的写作特色时说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褒贬色彩、宏大主题往往不明说而隐含其中。其实选自《左传》的这篇《烛之武退秦师》同样在极其短小的篇幅蕴含了丰富的缄默知识,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人物鲜明的个性,隐藏在战争危急形势的大背景之下,也成为“离间计”成功使用的心理前提。让我们披文入情,走进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还原出他们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一、郑伯勇于自责、善于审时度势的“能屈能伸性”
文章第一段:“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短短29个字,已经交代出了战争的起因与郑国形势的危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8个字蕴含了这样的缄默知识1、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已被秦晋占领,说明秦晋联军来势凶猛进展迅速;2、秦晋联军分别从两个方面包围郑国,暗示郑国危在旦夕。
在这样危急的形势之下,郑国君臣是如何惊慌失措,是如何紧张应对,文中均未具体体现,我们可以想象满朝文武一定是无人敢担此重任,郑国大夫佚之狐竟然举荐了一个年过七十且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圉正”烛之武,何谓“圉正”?“弼马温”是也,一个小小的养马的长官。难得的是佚之狐敢于举荐,更难得的是作为堂堂一国之君的郑伯竟然也敢于大胆任用,甚至不惜降尊纡贵亲自拜访,并在烛之武面前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不管他是出于“病急乱投医”,还是出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在郑伯的身上我们都可以体悟出这样的一层内隐信息,他跟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汉高祖刘邦一样,为了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达到目的,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不失其有为君主明智理性的一面。
二、佚之狐明哲保身、敢于大胆举荐的“狐性”
从文字表层我们感觉佚之狐有“伯乐”之才,大胆举荐了烛之武。但据史料记载,郑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之前他没举荐,到现在事到临头、情况危急才举荐呢?也许有嫉妒、红眼病的因素或其他隐情?不得而知。
三、烛之武沉稳敏锐、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豪情率性”
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非常透彻,有胆有识。但让我们感到辛酸,扼腕叹息的是他作为三朝元老,却始终得不到升官,一直担任着小小的养马长官,“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③他拒绝郑伯的一段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与其说是拒绝,倒不如说是含蓄流露出自己的满腹委屈与牢骚。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再多的个人委屈都暂且抛诸一边,一口答应了郑伯出使游说秦穆公的要求。
这样的烛之武怎能不让人敬佩?尽管怀才不遇,却不放弃自己的希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途径。否则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会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