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自然环境差异比较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 形 气候 水 文 水 量 水文变化 含 沙 量 结 冰 期 植被 土壤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自然环境差异比较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 形 平原、高原为主 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水 文 水 量 小 大 汛期变化 大 小 含 沙 量 大 较小 结 冰 期 结冰,自南向北结冰期渐长 不结冰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土壤 棕壤、黑土、黑钙土 红壤、黄壤、水稻土 阅读《教材》P10图1-1-8 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亚区的各自地理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 土地利用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民居建筑 地域联系方式、通达性 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小麦、棉花、杂粮 稻谷、茶叶、蚕丝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铁路、公路、通达性好 平顶屋,墙体厚 斜顶屋,墙体高 ……. 铁路、公路、内河航运、通达性好 北方和南方地区景观差异形成的原因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地形、气候 气候 气候 地形 气候 水文 1.耕地类型:南( )北( ) 2.粮食作物:南( )北( ) 3.糖料作物:南( )北( ) 4.气候灾害:南( )北( ) 5.交通运输:南( )北( ) 6 .工业结构:南( )北( ) 7.饮食习惯: 南( )北( ) 8.民居建筑:南( ) 北( ) 9.武术专长:南( ) 北( ) 10.方言种类:南( )北( ) 11. 戏曲和音乐:南( )北( ) 你还能说出哪些?南( )北( )…… 水 旱 稻 麦 甘 甜 涝 旱 船 马 甜 咸 轻 重 拳 腿 多 少 高 低 填 字 游 戏 多 少 柔 刚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或竞争力大小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GDP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不同 1、读图1-1-14,比较三个经济地带2002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哪个最高?哪个最低?从1978年至2005年三个经济地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都是增加的还是降低的?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哪个经济地带? 2、根据表1-1-2,分别计算三个经济地带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2005年比1998年变化的多少? 3、通过上述了解中国三个经济带的活动,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多属干旱区和高寒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地势低平,有利于开发利用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较利于开发利用 多数地区海拔较高或地形崎岖,不利于开发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区位优势明显 距海较远,不利于对外开放,区位条件较差 距海远,比较封闭,区位条件很差 近代工业起步早、工业基础好,思想开放、竞争意识强,产业结构较合理,改革开放早等 工业基础较薄弱,思想观念保守、竞争意识不强,第一产业比重 大,文化教育落后,改革开放晚,交通不便,引进外资少等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原 因 社会经济 地理区位 地 形 气 候 * * 整体认识《地理必修3》 学科领域 基本内容 价值追求 自然地理 地理1 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 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 人文地理 地理2 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地为生,协调人地关系 区域地理 地理3 以区域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