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无讼”说管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无讼”说管见

孔子“无讼”说管见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0) 孔子“无讼”说管见 赵进华* 【摘要】对于中国人“非讼”、“贱讼”性格之由来,学界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在这件事上,孔子实在是始作俑者难辞其咎。然而,孔子对于讼事的真实态度到底如何,是不可不察也。笔者非有意于发前人之覆,只是想从人性的角度对孔子的“无讼”观做一番新的疏解,至于是否能还其本来面目,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关键词】无讼 忠恕 熟悉中国法律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故老相传而来的“无讼”、“贱讼”之性格举世闻名。对于此种观念何以如此根深蒂固以至积淀成为民族性格中一个醒目的侧面,近代以来的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其据以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动因,⑴更有学者不惮于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中国人“无讼”性格的根源,⑵试图为传统社会里“贱讼”、“非讼”的心理找到哲学上的依据。然而,无论学者们之间有多大分歧,在下面一点上却达到了共识,即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的儒家社会中,孔子在诉讼问题上的立场主导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法律思维和实践。 孔子为儒家的创派祖师,而儒家政治法律思想是中国正统法律思想的基砥,于是即便是孔子关于法律问题的片言只语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孔子的”无讼”观就是鲜明的一例。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似乎孔子“无讼”一语出,中国几千年遂沦为贱讼、非讼之邦,民众权利意识之淡薄、诉讼法律之不健全、律师地位之低下、法学之难得昌明,似乎都可归咎于此。何况还有孔学后辈们几千年来的积极鼓吹和亲身实践呢!东汉吴祐为胶东相时,“民有争讼者,辄闭阁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自是之后争隙省息,吏民怀而不欺。”⑶宋人胡石壁在“妄诉田业”一案的判词中指出:“词讼之兴,初非美事,荒废本业,破坏家财,胥吏诛求,卒徒斥辱,道涂奔走,犴狱拘囚。与宗族讼,则伤宗族之恩;与乡党讼,则损乡党之谊。幸而获胜,所损已多;不幸而输,虽悔何及。故必须果报冤抑,或贫而为富所兼,或弱而为强所害,或愚而为智所败,横逆之来,逼人已甚,不容不一鸣其不平,如此而后与之为讼,则曲不在我矣。”⑷宋人范弇更是极形象地咏道:“些小言词莫若休,不须经县与经州,衙头府底赔杯酒,赢得猫儿卖了牛。”⑸山东曲阜孔庙碑刻中的《忍讼歌》,虽旨在劝人息讼,但却也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司法制度的黑暗。此歌云:“世宜忍耐莫经官,人也安然己也安然。听人挑唆到衙前,告也要钱诉也要钱。差人奉票又奉签,锁也要钱开也要钱。行到州县细盘旋,走也要钱睡也要钱。约邻中证日三餐,茶也要钱烟也要钱。三班人役最难言,审也要钱和也要钱。自古官廉吏不廉,打也要钱枷也要钱,唆讼本来是奸贪,赢也要钱输也要钱。听人诉讼官司缠,田也卖完屋也卖完。食不充足衣不全,妻也艰难子也艰难。始知讼害非浅鲜,骂也枉然悔也枉然。”⑹可见愈到后来,人们认同“无讼”的心理更多的是出于逃避讼累的苦衷,这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精神。 近人吴经熊博士在他的著作《中国旧法制的哲学的基础》中曾对孔子的“无讼”观大加鞭挞,“……道德家固然用不着奖励争讼,替许多律师来解决生计问题;但是将争讼的本身当作不道德的勾当,那是一桩非常危险的事情。争讼是社会上免不得的自然现象,一则用不着人们来鼓吹,二则也不是道德上的教训所能根本拨除的,既是不能拔除的,那么最便宜的方法是利用这个自然现象,平心静气地来演出若干解决争讼的原则。法学的昌盛、法治精神的发达,都是以争讼为基础的。没有争讼,就不会有真理,也不会有公道。法律以争讼为发源地,以公道为归依处。”他还将中国相沿几千年来的“非讼”、“无讼”的观念之流弊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民族容易落于“心理压迫”的状态;”“第二,民族容易学得一种假冒为善的脾气。”⑺ 然则,“非讼”、“贱讼”之旨真的是出于孔子的原意吗?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后人多有误解,甚或是有意的曲解。为了廓清这个问题,不得不做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兹谨录孔子关于“无讼”的原话和后人对此的注疏,希望于比较之际求得孔子论“讼”的真意,借此结束这段持续了几千年的公案。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⑻ 【译文1】 孔子说:“审案,我跟别人一样。我想做的是:使案件消失!”⑼ 【译文2】 先生说:“若论听讼,我也和人差不多呀!必然要能使人不兴讼才好吧!”⑽ 【译文3】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⑾ 【译文4】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要说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我想使世间没有讼事!”⑿ 【译文

文档评论(0)

jiyousi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