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美学堂国韵丨如何读懂顾炎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尚美学堂国韵丨如何读懂顾炎武

尚美学堂国韵丨如何读懂顾炎武?亭林之学以儒学经典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和理想政治为本,检讨历代种种制度、人事方面的利弊得失,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开出救世济民、正心淳俗、除害祛邪的药方。三百多年过去了,到现在,后生小子检读顾炎武的书已经不难,但欲深窥先生文字寓意,读懂先生的心思,窃仍以为非属易事。返观历来前贤对亭林先生的理解与认识,约略可以感受到这一点。1记得昆山开纪念会,有领导谨慎地询问与会学者:称顾炎武为“清学第一人”,根据充足否?其时我叨陪末座,自知于经学史未曾入门,不敢吱声。印象之中,梁启超似乎说过顾氏为“清学开山祖师”,近年则有“清代经学第一人”、“清代朴学第一人”等种种提法。我想,亭林先生自己是决不会在乎别人如何排座次的。凡是亲见过亭林先生的,都说他“耿介绝俗,不与人苟同”。全祖望在《神道表》里更是率言“先生虽世籍江南,顾其姿禀,颇不类吴会人,以是不为乡里所喜,而先生亦甚厌群屐浮华之习,尝言古之疑众者行伪而坚,今之疑众者行伪而脃,了不足恃”。如是观之,先生既看不起当时“行伪而脃”的这类江浙文人,当然也不会在乎怎么看待自己。但若以此而推论先生狂傲得莫名所以,自负天下无敌手,则又大谬不然。试读先生《广师》一文,自言“炎武自揣鄙劣,不足以当过情之誉”,接着一口气历数相识的十位学者,云“吾不如”其如何如何,对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了然于胸,丝毫不走眼神。但对自己平生著述,自信有传世待后的价值,“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其无以是刻之陋而弃之则幸甚!”(《初刻日知录自序》)有种种根据可以推定先生颇怀疑世俗能否真正理解自己的著述,除了前“序”结尾有含蓄的流露外,也曾与友人信中写道:“吾辈学术,世人多所不达,一二稍知文字者,则又自媿其不如。不达则疑,不如则忌,以故平日所作,不甚传之人间。”(《与人书》十二)天不假年,亭林欲将《日知录》续写杀青(“绝笔”)之志未能遂其愿。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先生上马失足坠地,迅即撒手而去,实足年龄不及七十。挚友王弘撰在江东惊闻先生之歾,十分意外,深以不获抚棺一哭为憾。兹后两度赴千墩镇,拜谒顾亭林之墓,泣云“独拜荒丘淒宿草,更挥老泪问遗书”(详参王山史《山志》),为先生殁后的孤寂伤感。生前,至友、信从者固不少,亭林名声亦卓然在外,但死后,清廷对顾氏的肯定只集中于经学考据,而对其经世致用则有严厉的批评:“炎武生于明末,喜谈经世之务,激于时事,慨然以复古为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香港大学何冠彪博士有专文考证,认为在清初不管是三大儒还是四大儒的名号,都不包括顾炎武。先生世俗地位的“时来运转”,则是从道光二十三年(1843)京师何绍基等建祠、公祭揭开绪端,离先生逝世已161年矣。故乡昆山县级的建祠、公祭则还要晚一些。找到台北王汎森先生的大文(《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史语所集刊第79本,2008),读后大有收益。经王氏缜密的考证,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清学第一”之类的影子,最早或可追溯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也只是在经学考据工夫上做文章,谓先生“博极群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底者,以炎武为最”(《左传杜解补正》,请注意,只是指“国初”!)。而后,阮元在嘉庆中期抓住了这个官方性的话头,将“国初”改成“国朝”,靠一字之易,转动大门把手,“一大群人便冲开大门蜂涌而入”,打开新局面。汎森先生认为从这个公案中,可以看出道光中期两种顾炎武形象之间的推移,一种是纯粹的经史考证,一种是结合经济以明道救世,后一派逐渐胜过了前一派,恰恰反映了“道咸年间时代思潮的变化”。上述“顾学”的变迁,说明作为历史人物,顾炎武的形象,不只是由自身炼铸成的,而且还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时代和被他人所塑造。在我当助教的年代,陈守实先生在史学会作过有关蔡著《王荆公年谱考略》的学术报告。听后,先生有个巧妙的比喻存留于我脑海里,一直未被时间消磨掉。犹记得大意是:历史人物评价的高低变化,有如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始终有变动,或涨或跌,但它永远只是在价值中轴线的上下波动而已。我当时的意会,这“价格波动”是因为供求规律,由学者、包含时代的“需求”在其中起作用。由此可知,像顾炎武这样一类的著名历史人物,自身的“价值”是既定的,是一条稳定的中轴线,本于其整体的人格表现与终生志业的成败得失,所以对他们的评价,终究要以还原价值“本真”为准绳。与此同时,也必须随时关注那些上下错落的“价格”浮动,探究背后的供求关系,弄清其所以然。且不说抹黑或妖魔化之类负面性的评价,即就推崇宣扬而言,对被推崇者的思想与人格,读懂读不懂,解说正与歪,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严重偏离其价值本身胡言乱语者亦有之,不能不加以辨识。须记住,越是拉高调门,气势汹汹,越是需要提高警觉,冷

文档评论(0)

jiyousi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