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乱时代的一面镜子(其鹏论文)
战乱时代的一面镜子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大悟县彭店中心初中 李其鹏
[内容摘要]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诗歌素有“诗史”的美誉,其史诗代表“三吏”“三别”,更是作者用滴血的心灵写出的带血的诗行。在思想上内容上,“三吏”“三别”是采撷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段,诉说了在残酷兵役制度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歌颂了人民忍受最大的牺牲,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把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三吏”“三别”有继承,有发展,更有创新,体现其“史诗”的性质,形成了诗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关键词]
杜甫“三吏”“三别” 忧国忧民 现实主义
一、诗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子孙阵亡尽”时,是“焉用身独完”“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间是“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老翁很快从眼前凄惨氛围中挣脱出来,“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当”万国尽征戍,锋火被山峦”时,又“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真要于老妻诀别时又“塌然催肺干”。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此诗叙别妻:“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
《无家别》中“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今理亦齐.”心理刻画可谓极为细腻、传神。
2.用精炼的语言,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在《石壕吏》中,全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分明。寓褒贬于叙事中,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况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横无理,却于老妇“致辞”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又如文中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结尾句用“独与老翁别”,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练,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又如《无家别》,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极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园中长满蒿藜呢?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呢?“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把人烟灭绝,园庐荒废的形象活画了出来。整首诗 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地鞭挞。
3.语言的个性化是诗人诗歌体现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注意到对话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石壕吏》中那位老妇的语言:“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老人说得声泪倶下,如泣如诉,符合老人的身份和心理。
《潼关吏》中潼关吏的语言“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 ,万古用一夫”这八句可谓是“神情身口倶活”,不只是官吏简单介绍,更把守关将士昂扬斗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正因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所以我们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总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让我们感觉到和唐代的百姓一起感受战争的恐惧,和他们同悲同喜,听他们睎嘘、呻吟、哭泣,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矛盾形象化的展现,更看到人性具体的描绘。在残酷兵役制度下人民的悲苦,人民为评定叛乱的牺牲精神,爱国精神。作者一生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都是通过作者以凝重的诗笔,像戏剧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确是安史之乱时代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主编 罗宗强、陈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版
2.吴齐贤〈〈杜诗论文〉〉 齐鲁出版社 1997。7版
3.浦起龙〈〈读杜心解〉〉 中华书局
4.唐诗鉴赏辞典 萧涤非等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2(2002。3重印)
5.唐代名家诗选 编著 华锋、曾广开 海南出版社
。
to implement the situation to be checked.Two, on behalf of workers should work hard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on behalf of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ELIXI德力西DT(S)SF606 三相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8费率)20240621.pdf
- 化验员应知应会手册正文.docx
- 引擎培训-运维4.0.docx VIP
- 2025至2030中国航空配餐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报告.docx VIP
- 锅炉原理课件:第七章 锅炉设备的通风计算.ppt VIP
- 引擎培训-运维2.0.docx VIP
- 古代诗人名人高适人物介绍PPT.pptx VIP
- (正式版)C-J-T 298-2008 城镇供水营业收费管理信息系统.docx VIP
- 贵州片区设备运维线路 转正考试题.docx VIP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7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押题密卷6.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