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

/thread-353825-1-1.html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宗族与商业化作者:叶显恩  明代嘉靖、万历(16世纪)以后,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以及东方航线的开通,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东来,国际贸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东南沿海地区,基于地缘的优势,人口的增殖,土地的开拓,海贸的剌激,民生日用百货的商品流通迅速活跃起来,地方市埸的发育水平不继提高,作为中国传统海贸中心的广州市埸也因应开始发生转型(1),并对岭南地区地方市埸的统摄起着日益明显的作用。社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了清代乾、嘉(18世纪)年间,尤其乾隆22年(1757),中西贸易实行广州独口通商而对岭南带来巨大的经济实惠之后,更加速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州成为岭南巨区市埸的中心地,通过珠江水系将散布各地的市镇统合起来。岭南巨区内不同层次市埸相互联结,形成层层勾连、功能各异的市埸体系。 随着商业化的出现,社会流动加速,新的士绅阶层兴起;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致富的阶层,冲破宗法制为官宦世家所垄断的藩蓠,也修坟墓祠堂,撰写族谱,置族产,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宗族制趋向庶民化、普及化。作为宗族集团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族田,也从16世纪起,日益受重视,并且不断地增殖。商业化也从此时起日渐加深。作为广州贸易腹地的核心区---珠江三角洲,尤?飨浴1疚哪庖灾榻??侵尬???屯恋刂贫取⒆谧搴蜕桃祷?侍猓?捌浠ザ?叵担?饕惶教郑?跃驼?诤D谕庋д摺?BR 以乡族集团地主所有制为特点的土地占有关系族田制度(2),源远流长。自北宋范中淹创立义田起,官绅仿效此法者日多。在珠江三角洲,早在南宋庆元元年(1195),新会泷水豪山村张安已创立蒸尝业田。继之者也不乏其例(3)。但在民间普遍出现,则在16世纪宗族制趋向庶民化,冲破“庶人无庙”的禁令,庶民祠堂的建立以后。族田、祠堂和族谱成为一个血缘群体形成宗族的标志。明代中后期,乃至清初,族田的数量,虽乏量化的统计,但据文献记载,其在耕地总面积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土地的占有形态,依然以士绅地主所有制为主。乾隆15年(1750)版《香山县志》作者曾指出:“一人而数十、百顷,或数十、百人而无一顷。”这当指清初的土地占有关系的情况。在明代,官宦地主占有的土地远超此数。明正统(1436--1449)年间,香山小榄何月溪占地二万余亩(4)。正德(1506--1521)年间,顺德吏部尚书梁储,有人诉状于朝廷,“尝请没储赀,可减天下赋税之半”;其儿子梁次摅等一次便接受富户梁观海投献田百余顷(5)。明末官至大学士的何吾驺,占田达14,000多亩(6).士绅薛明德,“遗产颇饶”,“产几二百余顷。”(7)从香山县田赋总额中寄庄田占35.6%,也可见大地主广占田产之风盛行 (8)。清初“迁海”事件,给大地主以沈重打击。有清一代,如同明代般广占田产的地主是不多的。族田,从明末到清初,固然在不断地增殖,但其迅速增长,是在清代中叶以后。这同商业化的愈益加深,宗族制的越发普及,尤其是沙田的大规模开发,是密切相联的。我们从番禺沙湾何氏大宗祠---留耕堂占有沙田的过程,可给我们提供一个族田在不同时期增长速度的例证。沙湾何氏是珠江三角洲的官宦望族。其族田均在番禺冲决三角洲,全属沙田。据《留耕堂祖尝契券各件汇记簿》记载,将留耕堂先后扩占沙田的数量统计如表1(9)。(附后)从表1看,何氏大宗祠在明代占有的沙田只有2144亩,  占民国9年累积总数的3.8%;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占有沙田14,265亩,占总数25.2%;雍乾时期(18世纪中后期),占有沙田 11,443亩,占总数20.2%;道光年间(19世纪前半叶的30年间),占有沙田13,478亩,占总数23.8%;咸同年间(19世纪后半叶的20 多年间),占有沙田10440亩,占总数18.5%。族田的增殖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是根据报承年份统计的。报承之后,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发方能成田。至于何时开发成田,因资料阙如,不得其详。何氏大宗祠属下的各房、支派,还有各自的分支祠。据统计,何氏宗族在沙湾镇内的分支祠便有 87间(10)。各分支祠堂在清代与民国年间创置的、数量不等的祠田,还未计在内。新会何世德堂于嘉庆23年(1818)仅有族田0.9亩,到光绪17年 (1891)增至2189亩(11)。从涉猎的族谱看,除清初实施迁海政策,社会动乱,族田的数量曾一度停滞,甚至下降外,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的。清末出现了一些由官宦大族控制下的、由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乡族集团地主,其占有的沙田也是大量的。顺德县团练总局(后改称新青云文社)、龙山堡义仓、安良会、劝学会、长生会,番禺县禺山书院,香山县崇义祠等即是。东莞县明伦堂占有沙田之多,更是首屈一指。明伦堂于道光29年(1849)占有万顷沙 9,500亩沙坦,光绪19年(189

文档评论(0)

cigu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