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学2010届高二政治期中试题.doc

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学2010届高二政治期中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学2010届高二政治期中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10届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题1.5分,共45分) 1、文化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下列不属于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C.墨家主张的“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 D.黑格尔揭示出世界历史的本性就在于逻辑与历史矛盾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从文化的本质来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人类的文化比动物的文化要高明 B.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C.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D.文化是人类预先设计的精神产品 3、“信天游”,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 “脚户”长期行走在山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这表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底层老百姓 C.只有直接产生于底层的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文学艺术的创作是随意的、没有规律可循的 4、这些年来,不少城市热衷于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热闹喜庆气氛,为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务运作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实践证明,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这种做法表明( ) A.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和谐共进 B.要发展经济,首先必须繁荣文化 C.文化在商业社会中被边缘化 D.城市的经营实质是文化经营 5、在任何时期,文化问题都是一个热烈的时代话题。在古代,我们曾经为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而自豪。在近代,一大批有识之士发出了“救救中华文化”的呐喊,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高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旗。这充分说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 ②文化同政治、经济一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③文化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主题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人们的交往方式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气质。一般而言,文明可以通过交往时的( )来判断背后的文化印记。 ①语言 ②符号 ③器物 ④举止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7、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就会想到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外出旅游就是最好的方式。旅游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于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的个性也大有裨益,令人不知不觉间得到思想的启示或精神的享受。这说明( ) ①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人们应该自觉主动地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③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发达的程度 ④文化消费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更替时,对文化而言意味着( ) A.先进的文化代替落后的文化 B.强势文化同化弱势文化 C.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 D.文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9、古代的私塾强调师道尊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现代的国民教育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师生平等、大胆质疑,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比较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看出( ) A.古代教育方式培养了人的奴性 B.现代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文化功能的发挥和文化自身的传承 C.教育方式的变革从属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D.网络将使教育的发展失去控制 10、文化发展的实质是( ) A.继承传统 B.全盘西化 C.文化创新 D.另起炉灶 11、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在于( ) A.能否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 B.能否取得更多的民众支持 C.能否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D.能否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2、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们化为养料轻松的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这表明作者( ) ①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作养料吸收 ②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化,当作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