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系列报道放闸转基因 -
系列报道放闸转基因
(《科学新闻》2009年第22期 封面)
随着投入达240亿元人民币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审议通过,以及转基因作物植酸酶玉米即将面世的消息传出,中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生产已经近在咫尺。
而事实上,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的商业化生产已经有了11年历史;从国际视野看,截止 2008年,全球已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8亿公顷;在转基因技术领域处于领头羊位置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已有43种,60%以上的加工食品 含有转基因成分,90%以上的大豆、50%以上的玉米、小麦属于转基因产品。
“转基因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不会因为公众和媒体对它有安全上的担心,转基因技术的步伐就会放慢。”事实上,人类已经进入了转基因时代。
“转基因”和自然育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现在的非转基因农产品,也是通过常规的自然选种,经过选育、变异得来一切都是“转基因”
■记者 徐治国 孙滔
河北省高碑店52岁的农民祖茂堂对十几年前开始在自己的农田引种转基因棉花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我种植转基因作物也是因为长期以来被棉铃虫折磨得没有办法。这些小虫对农药的抗性太强了,成虫居然能在杀虫剂溶液中游泳。曾出现含甲胺磷的高毒农药没有把棉铃虫打死,反而令一农民中毒的情况。”曾经担任乡技术员的祖茂堂回忆道。
被棉铃虫逼上绝路的老祖多次前往中国农科院求教,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国转基因棉花产业化开发的第一人郭三堆。两人一拍即合,郭三堆将那个时候还处于国家秘密的转基因棉花从温室中搬到了祖茂堂的院子中隐蔽进行培植,而后者也成了中国第一个种植转基因棉花的农民。
现在,老百姓已意识到,只有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才会有收成,如果不是抗虫棉,老百姓是不会去种植的。
“总之,抗虫棉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一是棉花的抗虫性能增强了,保证了收成;二是农药用量也明显减少,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污染。”祖茂堂告诉本刊记者。 像祖茂堂这样的农民,今后可能会更多地从转基因技术中获益。
显而易见的好处
在近20年的生产发展中,世界各地都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转基因及相关技术进行研究。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矮牵牛花、杨树和木瓜,但尚未批准任何主粮转基因作物。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此前一再强调,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不只是技术问题,它背后是国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社会伦理之争。 随着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上市的风声传出,转基因利弊之辩的钟摆似乎向支持一方倾斜。
转基因作物的益处比较明显。黄大昉指出,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性能,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也是一种保护。尽管目前还没有表达高产基因的转基因作物投入产业化,但是提高抗虫性能,也意味着人们能“虫口夺食”。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更是以多年的量化研究表明,大田试验中的抗虫转基因水稻由于大大减轻虫害,比对照组能提高6%~9%的产量[1]。
未来,也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改良食品的品质,如增加大米的维生素含量、改变油料作物、改变淀粉组成及含量、增加土豆中氨基酸含量等等。目前除了增加大米维生素含量的金稻外,这类研究还没有成为转基因育种界的主流。
在11月9日举行的北京生命科学论坛“转基因农作物技术应用于安全管理学术研讨会”上,黄大昉指出,高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能大大提高饲料玉米的营养价值和水稻的抗虫性,不仅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能发挥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直到今天,公众对转基因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仍然存在争议。记者接触的若干位公众人士均表示,他们还是有顾虑和误解的。吃了转基因食品,动植物的基因是否会转移到人体中?是否会产生新的有害物质?是否破坏更多的生态?
“如果你是学生物的话,则很容易消除这个心理。”中国农科院黄大昉研究员说,在推进转基因产业化的同时,需要多做科学普及工作。“经过多年严格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未发现对健康与环境有不良影响。”
转基因即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之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种。与杂交育种不同的是,利用人工技术,基因可以在同一物种内转移,也可以跨物种转移。
转基因食品在体内不积累,基因(DNA,即脱氧核糖核酸片段)进入人体后,都会被酶分解破坏成小分子,这样,就不可能将该基因信息整合到人体基因组。 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朱祯研究员在内的一批转基因技术专家均认为,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人类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作物的遗传改良。中国农科院范云 六院士也认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自然育种和转基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现在的非转基因农产品,也是通过常规的自然选种,经过选育、变异得来。同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