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古就有的北漂一族
自古就有的北漂一族
一千五百年前就有“外地人”跑到北京求生存,谋发展了,这“北漂”的历史可真够悠久的。其实,打从50万年前周口店人在山洞中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史的序幕,一批又一批外地移民就源源不断地向北京流入。他们相处的细节我们已无法获知,不过一些蛛丝马迹伴随着先人的离世凝固在了一座座尘封多年的古墓中。今天就让我们从北京城有了“城”的西周初年说起,通过历年的考古成果,带大家探访北京地界上那些年“外地人”的生活。
周“中央”向北京派来了移民
3000多年前,周王封宗室召公于燕,也就是现今的北京周边,召公在周还有众多政务要处理,只好派了长子克前往。就这样,燕侯克和一众周移民来到了北京,在今天的房山区琉璃河镇建起了城池,过起了日子。那时候的北京是个有着大量商遗民的边疆地区,对周王朝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燕侯克和周移民背井离乡来到北京的首要任务就是降服、监管商遗民,那么,这些移民是怎样完成这项任务的呢?
从1973年开始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让一批西周城址、墓葬重见天日,这些就如同周移民的工作成果汇报。位于黄土坡村的墓群最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周移民与商遗民的关系。
墓葬群分两个区,I区墓葬在墓坑上部和木棺下腰坑中都殉葬狗,随葬分裆鬲,明显是商遗民的特性;II区墓葬少有殉狗和腰坑,随葬的连裆鬲、罐等与关中地区出土的更为相似,显然是周移民的安葬之地。
本地人与外地人将同一片地方作为安息之所,却又泾渭分明,颇有“一国两制,和平共处”的感觉。这样的情况存在了百余年,到了西周末年,商人与周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周移民不仅成功完成了震慑商移民的任务,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单单是周人文化的传播,也不仅仅是商人文化的延续,而是周移民与商遗民的结合——燕文化。
汉大葆台泄了刘建的底
历史的车轮不住地向前转动,强盛一时的燕国在秦国的弓弩下渐渐消亡,新兴的秦汉王朝因北方匈奴的劫掠,无比看重北京这处前沿重地。汉高祖深信唯有自家人才是最可靠的保证,于是在北京分封同姓诸侯。但不知怎么的,这长安来的燕王总是坐不安稳,不是没儿子除了国,就是生活淫乱除了国,还有蓄意谋反除了国。到了汉宣帝时期,把燕国改成了小小的广阳国,封了汉武帝之孙刘建。史籍中对刘建着墨不多。若是没有大葆台汉墓的发现,安守本分的刘建肯定要接着默默无闻了,但是历史总会有惊人的一幕。
1974年备战备荒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石油化工厂选定大葆台做深埋储油罐的工程,这一勘探可不得了,出了一座采取规整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天子葬制”的木头房子。按说“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是只有汉天子才能用的葬制,老实本分的刘建不知是受了帝王所赐还是无声的僭越。不仅如此,整个墓葬极其奢华,其中的“黄肠题凑”共用了15880根柏木,一座森林就这样变成了诸侯的陵寝,让人不禁唏嘘。虽已遭盗掘,但墓葬中还是出有大量精美的丝织品,玉器,施黑、红漆的车马器;带壳的小米、栗子皮、猪、鸡、兔、鸿雁等骨骼的出土,仿佛使人看到西汉贵族宴饮时的奢华场面。看来这位祖籍长安的外地人刘建在北京生活得是相当不错,不过也难怪,人家虽也是北漂,但谁让他是正儿八经的皇亲贵胄呢。
魏晋鲜卑胡风与中原文化共处一墓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众多北方民族陆续进入华北地区。开篇所提到的那位名为韩显度的朝鲜县人,很可能是这一时期出于政治原因被政府强制迁徙的移民。而下面将要提到的这位,我们可分不清他到底是胡化了的“本地人”,还是华化了的“外地人”。
2007年6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延庆县东王化营村西部清理了一座魏晋时期土坑墓葬。该墓规模不大,是最简单的土坑墓,内葬一人,用木棺殓葬。出土随葬品也少得可怜,仅1面铜镜,1个陶罐和1个陶壶。虽然这座墓葬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却引起了考古学者的关注,因为相似的陶壶在拓跋鲜卑的老家内蒙古东部多有发现,而“长宜子孙”连弧纹铜镜等特征却又表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特征,两种不同的文化面貌汇聚在了北京这处小小的墓葬中。由于没有墓志出土,墓主人的族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但无论这位墓主人是北京的土著,还是南下的胡人,魏晋北朝时期北京地区乌桓、鲜卑杂处都是不争的事实,“本地人”和“外地人”又开始相互影响,相互妥协了。
唐突厥人史思明埋进了汉墓
度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统一强盛的唐朝脱颖而出,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国力强盛、四夷咸服。北京就有大量内附的外族居住于此,这其中有一位“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的突厥人由于与北京割舍不开的联系,不得不提一提,那就是安葬于北京的“安史之乱”叛军首领之一——史思明。史思明生于营州柳城(今朝阳一带),突厥种,公元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与部将谋杀在洛阳,后运至北京安葬。
史思明为人凶狠狡诈,最后被儿子和部将谋害,真是恶人自有天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