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范围 自然界线 行政范围 降水界线 1.范围 2.地形: 位于第二级阶梯, 东中部:辽阔坦荡的高原 西部: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1.范围 2.地形 3.主要景观——草原、荒漠为主 4.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基础: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 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 人类活动不当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过度放牧 四、荒漠化防治措施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具体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过度开垦 人口激增 土地荒漠化 扩大开垦规模 灌溉用水量增加 植被退化 灌溉方式不当 —次生盐渍化 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过度开垦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半干旱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 过度放牧 植被遭到破坏 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樵采 主要危害 典型地区 人为因素 归纳: 合作探究 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 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2、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改善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 减少水井数量 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 东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内陆区 西 海陆位置 少 多 降水量 ok 节水农业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生物 措施 工程 措施 绿洲地区 前沿地带 外围沙漠边缘 内部 封沙育草 营造防沙林带 农田防护林网 流沙地区 缺水源地区 设置沙障工程 赤峰农田防护林 内蒙古牧场防护林 紧紧相邻的沙漠和绿洲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已荒漠化的地方 作为防护林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节流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 * * * * *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案例分析:以我国 西北地区为例 案例分析:以亚马孙 热带雨林为例 荒漠化图片 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1/3面临荒漠化威胁,非洲46%的土地和4.85亿人口已受到荒漠化影响,亚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区也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4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后就成为不毛之地,而且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目前全球2/3的饥饿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一半生活在土地荒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人们处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可以说,荒漠化与贫困密不可分。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成都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 一、荒漠化概念 荒 漠 化 发生地区 本质 形成原因 表现形式 类型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气候异常等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