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分章(知识点).doc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分章(知识点).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分章(知识点)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干冰升华、液氮制冷、窗户上结冰华、雕刻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炼钢、冶炼铜、酿酒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1、胶头滴管 ?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 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2、量筒 ?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①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 ②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③读书误差:仰小俯大 仰视则读书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书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3、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1)左物右码 (2)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即:若是左物右码,则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3)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4、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5、酒精灯 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6、玻璃棒 ?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7、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 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 + 5O2 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