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波士顿的城市化波士顿的城市化
波士顿经验对城市化的启发就在于:现代城市需要通过夯实城市的“包容”与“人本”基础来建设宜居环境、培育创新能力。这看似任重道远,但非此,我们就不能把城市的竞争力建构在居民、家庭、社区这些微观单元之上,不能让城市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就可以发现,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通往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既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而“城市”又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理单元,那么借助城市化来建设更多的、具有更强创新能力的城市,也是富有远见的选择。 城市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未来战略规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然而,不论是在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尼,还是在拉美的墨西哥、巴西,抑或是非洲大陆上的南非,以“让农民进城”为主要模式的一些城市化进程很快暴露出了一系列共同的问题——中心城市内外悬殊的发展程度,污染、拥堵、高房价等城市病的蔓延,频现的睡城、鬼城、空城;城市新移民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对城市生活本身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原有的城市“土著”则普遍抱怨老城传统与风韵的褪色,与“移民”群体间存在紧张的对立情绪…… 如果既有的城市化模式越来越让城市生活成为一种需要忍受的代价,那无论是公众还是决策者,都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需要如何重塑城市的吸引力,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根基究竟是什么? 创意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 带着这样的问题置身既非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特区),又非经济中心(纽约),但却位列2012全球城市竞争力十强的波士顿(Boston),审视这座始建于1630年的老城——总体上略显老旧的街道和建筑,听得见脚下隆隆驶过的地铁,公园里遛狗、跑圈的居民,公交上左右张望的访客……的确很难用这些在美国其他城市司空见惯的元素来解释这座城市独特的竞争力。 事实上,相对于美国东、西海岸的众多城市而言,波士顿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比如,这里偏居东北,冬季漫长且雨雪大,没有迈阿密、旧金山、洛杉矶的四季温暖和阳光;同时,通往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的内河航运与陆路运输线路更长,成本更高,结果既无法同匹兹堡、底特律等城市争夺制造业中心地位,又不及纽约在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中更有区位优势。后来航空制造业和金融业在美国的兴起,同样是由于波士顿的这种区位劣势,更多惠及了芝加哥、亚特兰大和纽约。 即便是经历了二十世纪末生物与医药产业在当地的蓬勃发展,波士顿的经济总量与拥有金融帝国的纽约以及以硅谷为腹地的旧金山相比,都处于下风。所以,用今天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四维标准(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基础设施先进)来考查波士顿的竞争力,似乎连北京、上海都有过之(由《经济学家》杂志发布的同期城市竞争力榜单中,实际排名分别为第39位和第43位)。 于是,波士顿为自己打造了“创意之城”(Cityof Ideas)这样一张城市竞争力的王牌——意指这里创造着影响美国和世界的思想与知识,更吸引、聚集着生产前述思想和知识的顶尖人才。 对美国稍有了解的人也许会说,波士顿敢自称“创意之城”,倚仗的是同波士顿一河之隔的剑桥城内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声望、资源,所以虽不能说是吹牛,却有取巧之嫌。但深谙大学与人才管理之道的人则要追问,为什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能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同波士顿这样一座自然、政治、经济条件并不优越的城市相辅相成,在把自己锻造成全球顶尖学府的同时,赋予了整座城市创新的气质? 城市人口较少受到产业变迁的冲击 要解答上面的问题,最好是去听听那些今天仍在源源不断被波士顿吸引而来的人们的看法。对于多数外国游客来说,逛逛哈佛校园便看完了波士顿最大的景点。可美国本土游客却很少错过波士顿市中心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ial),因为那里记载着波士顿人为开启美国独立战争而做出的贡献。 作为北美第一个殖民地“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居民的汽车牌照上都印有“美国的精神”(The Spirit of America)这样一段标语,用以激发人们对“五月花”号船上第一批开拓者信守自由、平等与契约精神的追寻与遵从。 在一份2012年对定居波士顿的全球学术、艺术、科技、商业和政治领导者进行的调查中,“看重波士顿社会文化中对不同思想的开放与包容”依然是受访者选择这座城市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 正是这样一种内在传统和外在形象,以及两者共同构成的环境、气氛,让波士顿同以思想独立、自由、交流为追求的顶尖人才达成了契合。 城市经济学家佛罗里达在解释现代城市创新能力的形成时,提出了著名的三“T”理论:城市必须具有足够的“包容性”(Tolerance),才可能吸引到具有创造力的各色“人才”(Talents);而只有拥有人才,才能够把具备“技术”(Technology)开发能力的企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