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四)三农问题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之四
——“三农”问题
一、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封建社会占重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是封建政府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北魏和隋唐对这部分土地实行均田制,以抑制土地兼并。
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
(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A、地主阶级(封建统治者):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分土地,实行“均田制”;明朝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这些措施没有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
1、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②、第二阶段:从隋唐到宋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③、第三阶段:宋以后 。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②、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③、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④、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⑤、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⑥、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南移有明显特征:①、北民大量南迁;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2、重农抑商政策
(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②、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如封建王朝初期采取修养生息政策。③、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口和田亩多少征收赋税。④、盐、铁等重要商品的专营、专卖制官铸制度。 ⑤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3)、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决定的。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重视和发展农业,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保证社会安定,又可为封建王朝提供稳定的土地税等财政收入。所以,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历来重视农业。思想原因是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中“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孔子曰:“义者,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何必曰利,惟有仁义而已矣。”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为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古代,农为国家之大利,为国家之最适宜者,故亦为国家之大义,重农即国家“重义”也。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大害,抑商乃国家“轻利”也。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⑤、中外交流的加强;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三、中国古代史上关于农业生产的史实
1、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①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西周时已种植了后世大部分农作物。
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
③、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等,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
⑤、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断推广种植。
2、兴修水利
①、战国时期:都江堰;②、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③、隋唐:大运河。作用:有利于农田灌溉;大运河还沟通了南北交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