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红色基地洪梅不再沉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造红色基地洪梅不再沉默

打造红色基地洪梅不再沉默第一支部办公楼旧址莫萃华故居  文化锐观察系列报道之三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为了将洪梅这块具有无限红色革命资源发掘出来,洪梅镇有关部门最近制定了一系列打造红色基地的措施,其中,邀请党史专家为洪梅革命历史寻找资料、成立纪念馆和召开座谈会、寻找革命者的资料成为当务之急。?  洪梅镇党委委员麦沛坚说,洪梅是最早发展党组织、团组织的东莞革命发源地。而莫翠华是东莞的第一位革命者,又是他在洪梅创建的第一个党支部、团支部。“因此说洪梅是东莞共产党革命的摇篮,是东莞红色革命活动的发源地都可以。”  文/图?记者陈明、陈臣  洪梅镇党委委员麦沛坚:  洪梅是东莞红色革命的“摇篮”  日前,洪梅镇党委委员麦沛坚约见记者座谈时认为,多年来,作为东莞最早的红色革命发源地,洪梅镇一直没有放开去挖掘、发扬整合这段历史资源,以至于东莞内外人士一谈到东莞的红色文化和共产党历史时,首先想到的是大岭山的东江纵队的事迹。这说明大岭山在挖掘东江纵队革命事迹时工作做得好,在保护红色文化方面做得出色。  “实际上,洪梅的红色历史与大岭山不同,东莞的共产党革命最早就是在洪梅展开,东莞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团支部都是在洪梅成立的,后来在莞城正式成立的中共东莞县委就是在洪梅的特别支部基础上建立的。而洪梅人莫萃华是东莞红色革命的开拓者和引路人。”  “因此,说洪梅是东莞这个地方的红色革命发源地、摇篮也不为过。”麦沛坚说,东莞的红色文化发源于洪梅,因此,洪梅在东莞革命历史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洪梅目前正在着手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其中包括邀请党史专家前往举行研讨会、挖掘洪梅革命历史的一些细节、查访当年革命者后代的去向以及寻找洪梅革命历史的资料、物品。  大力挖掘当地的红色历史  “当年莫萃华成立中国共产党东莞支部时,将办公室设立在自己的家里面,现在他的故居已经被保护起来,以后还将围绕着这个故居进行一系列的规划和设计,其中展览馆、纪念馆等场所是必须要建起来的。”麦沛坚透露说,将把洪梅革命历史资料进一步发掘出来,以供制订下一步的计划。“将纪念馆和博物馆建立起来后,洪梅完全可以成为东莞内外的红色文化研究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洪梅镇除了挖掘当地的红色历史外,还邀请权威的党史专家前往实地考察、研讨和论证,并接触在香港等地的革命者亲属,力图将洪梅作为东莞红色革命策源地的资料最大程度上予以整理和完善。  交通枢纽将洪梅推向发展的最新平台  洪梅镇由于地处水乡片区,至今仍然与麻涌、中堂等北部片区一起列入东莞的欠发达镇,在经济总量方面目前处于靠后位置。但是,正因为如此,反而为洪梅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土地利用、交通规划上,红梅的地位开始受到市民们的重视。洪梅镇主干公路望沙公路贯穿该村,南接沿江高速,距广州、深圳均约30分钟车程,北有厚洪公路,由洪屋涡至西部干线只有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穗莞深线、莞佛线、琶洲线、东莞R1线4条城轨将在洪梅交汇,该区域将成为珠三角城际轨道的交通枢纽站。洪梅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洪梅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物流服务业和居住产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  当年第一支部办公楼  现改为老人活动中心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洪梅镇洪屋涡村。在洪屋涡村管理处工作人员江先生的指引下,记者走到了洪屋涡村庙下坊庙前路3巷1号,这里是东莞第一个中共支部的办公旧址,莫萃华同志当年任第一任东莞党支部书记时就曾在此办公。村里的老人们告诉记者,办公室旧址的房屋已经建过,只有侧墙上的灰色青砖部分依旧是当年的模样。办公室左侧的主体部分曾经改为供销社,到现在改成了洪屋涡村老人活动中心,只有右侧的小房间是当年的办公旧址,右侧房门已经锁上。透过门缝儿,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些堆积的杂物,早已不是当年办公的样子。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位于洪屋涡村东南坊10巷17号的莫萃华故居遗址。遗址上的房屋木门已经锁上。村里老人说,莫萃华故居本来是三间两廊青砖瓦屋,但1966年左右,已经由其长子嫡孙莫志辉改建过,原房屋面貌也已不存在。眼前这幢上世纪60年代的普通民房样式的直头屋是改建过的莫萃华故居,面积约为40平方米,现已无人居住。  洪屋涡村还有革命后代  老人们告诉记者,莫萃华嫡孙莫志辉一家也已经搬到了河对面的东南坊河东新村9巷2号内。  在一幢两层半的居民楼内,记者见到莫志辉的妻子王氏。她告诉记者,丈夫莫志辉已经66岁,身体也还健朗,膝下有两女一儿。莫志辉的儿子莫贺宁告诉记者,曾祖父莫萃华共育有两双儿女。1928年,莫萃华随队伍在一次与国民党军队战斗中牺牲后,儿女由其妻子在洪屋涡村抚养长大。“爷爷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算起来应该接近80岁左右,现都居住在香港。”  在昨日的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洪屋涡村还住着不少革命先辈们的子孙。

文档评论(0)

jieye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