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新知识学习资 第10讲传染病防治新知识学习资料 第10讲.doc

传染病防治新知识学习资 第10讲传染病防治新知识学习资料 第10讲.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染病防治新知识学习资 第10讲传染病防治新知识学习资料 第10讲

传染病防治新知识相关知识讲座 第十讲 伤寒、副伤寒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要求通过对本章伤寒、副伤寒的学习,重点掌握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伤寒、副伤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 重点知识解析: 1.病原学: 伤寒属于沙门菌D群,副伤寒属于沙门菌A、B、C群,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但其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仅感染人和高级灵长类。 2.传播途径:伤寒、副伤寒是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生物媒介传播。 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8~14天。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咳嗽、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轻度腹泻或便秘交替等。多数缓慢起病,体温呈阶梯型上升,于5~7周内达39℃~40℃,多有畏寒,少有寒战。常已经能触及肿大的肝脏与脾脏。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系统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等。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20世纪的伤寒、副伤寒病例中,伤寒占多数,但20世纪90年来以来,甲型副伤寒发病在上升。近50年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但每年仍有局部流行或小规模暴发。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伤寒、副伤寒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 1.患者 从潜伏期末到整个患病期间都有传染性,病程后期的传染性比前期强。 2.带菌者 带菌者是伤寒、副伤寒的重要传染源。可分为潜伏期带菌、恢复期带菌、慢性带菌和健康带菌。带菌者按带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胆型、肾型、肠道型。带菌者的流行病学意义大小与其排菌数量、持续时间、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有密切关系。 (二)传播途径 伤寒、副伤寒是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生物媒介传播。 1.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是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主要方式有传染源的排泄物直接污染水、粪便外溢流入江河及水井、自来水管线受污染、污水未经处理污染水源及饮用水。 2.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也是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食物在生产、运输、加工、贮存和销售中被污染。 3.经生活接触传播 主要通过患者或带菌者手或粪便污染日常生活用品而传播,以散发病例为主,可向周围扩散,持续时间较长。这种传播往往仅造成个别人员的感染,造成大范围传播较为少见。 4.经生物媒介传播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不仅可在苍蝇体表存活,而且能够进入苍蝇肠道内生存2~5天,即可随排泄物排出直接污染水和食物。 (三)人群易感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或者隐性感染后,通常可获得较巩固的免疫力,再次感染者少。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各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但流行程度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卫生状况、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通常在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发。 2.季节分布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各地季节高峰的形成原因不一,时间亦有差异。 3.人群分布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人群的发病率与当地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形式和人群免疫水平有密切关联。如发生水型或食物型暴发,多发生在同一有关食物者中,患者可分布于各年龄组;在流行区发病多为青壮年及学龄儿童;在非流行区,发病则主要为来自流行区的输入病例。 4.流行形式 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形式有散发、暴发和流行。散发是主要的流行形式,散发病例占各地病例的绝大部分。暴发往往因水源或食物被污染等原因而发生。水型暴发是伤寒、副伤寒暴发中最常见的形式,食物型暴发也较常见,仅次于水型暴发。 (五)影响因素 影响伤寒(副)流行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生物因素 主要是指菌型变迁、耐药谱变化等因素。 2.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理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 3.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的稳定性、民众的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医疗保障水平、卫生状况、人口流动性以及社会习俗等要素。 一、病原学 (一)伤寒、副伤寒沙门菌 伤寒属于沙门菌D群,副伤寒属于沙门菌A、B、C群,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但其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仅感染人和高级灵长类。 (二)形态与染色 伤寒、副伤寒为革兰氏阴性细菌,一般长1.0~3.0μm,宽0.4~0.9μm,无芽孢,有鞭毛,Vi多糖菌苗(单价,不包括甲、乙型副伤寒),保护率为70%左右,不良反应轻微。注射1针后免疫力可维持2年以上。伤寒Vi多糖菌苗仅对伤寒有效,对副伤寒无效。对2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另外,根据疫情暴发的情况,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