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_941034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授课教师:一零四团中学 高艳雪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西风吹叶满湖边, 初换秋衣独慨然。 --- 陆游 郁达夫主要作品 小说 《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散文 《 江南的冬景》 《故都的秋》 读课文,理思路。 这篇散文开头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是全文的“文眼”,提纲挈领,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围绕散文的“文眼”,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故都哪些秋景? 小院观秋、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北国秋果 蓝色、白色是冷色,与本段中“碧绿的天色”“青天”形成和谐、淡泊的秋的清凉基调,加之在破屋院里喝茶,耳听“驯鸽飞声” 有“疏落尖细的秋草”陪衬,共同营造清、静、悲凉的秋味。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 要点 问题: 在本段中找出对应第一自然段“文眼”的描写句。 北国的秋,来的清: 来的静: 来的悲凉: 境的宁静 心的悲凉 早晨起来,落蕊铺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和的触觉。……扫帚的丝纹。 传达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绪,作者的孤独、落寞和伤感情怀自然流露出来。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悲凉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秋雨话秋 果树奇景 合作探究 (1)第三段中作者说“在南方每到了秋天,总想起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景色,可是到了故都,他为什么却只写小院秋景、槐树落蕊、秋蝉残叫、秋雨话凉、果树奇景。对上述提到的名胜只一笔带过? 名胜风景游人云集而寻常的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很近的景致,就扣住“故都”,还能从景物的再现中表达出细腻独特内心感受。------“景因情设”“以情驭景” 练一练:表现出清、静、悲凉的意境 陶然亭( ) 的芦花, 钓鱼台( )的柳影, 西山 ( )的虫唱, 玉泉 ( )的夜月, 潭柘寺( )的钟声。 雪白 月下 暮秋 如钩 空寂 合作探究 (2)郁达夫为什么要把故都的秋天写的如此悲凉?是消极吗? 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时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故宫的国宝,都已被外国的收藏家收藏去了,这也是当局者很好的一个想头。 …… 伦敦的庚款保管购办委员会,因为东三省已被日人占去,筑路的事情搁起,铁路材料可以不必再买了,正在对余下来的钱,想不出办法来。而北平的小学教员,各地的教育经费,又在各闹饥荒。……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想再写了,来抄一首辛稼轩的《丑奴儿》词,权作尾声:“少年不 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郁达夫《天凉好个秋》 1932年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故都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选清、静之景来抒悲凉之情。 总结 时间顺序 总结: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 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 空间顺序 × × 作者笔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