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清连-不古不今之学与陈寅恪的中古史研究
11不古不今之學與陳寅恪的中古史研究[1]
黃清連[2]
一、前言
陳寅恪先生(1890-1969)是中國近代重要的史學家,在他生前,就已望重士林,蜚聲國際。近年來,陳氏史學更引起海峽兩岸及國際漢學界廣泛討論,相關研究極多,儼然已成“顯學”。但陳氏史學內容繁奧,其所專精的中古史研究,對後繼者造成的影響,更是難以估計。支持、反對或修正陳氏中古史論點的著作相繼問世,蔚為近代中古史研究的主流之一。
陳氏中古史學論著極多,涵蓋層面極廣。如以研究課題及方法粗加分析,至少可分佛教史研究、唐史研究、詩史互證、六朝史論等四類。如以陳氏論中著重“種族”、“文化”而言,陳氏考證、分析中古史所涉及的領域更包括政治、經籍、宗教、民族、學術、思想、文學等等。
排除對陳氏個人資質的空泛讚美,可以試問:究竟是什麽學術思潮、什麽學術訓練、什麽客觀環境,促使或啓發陳氏在研究中古史時切入問題與解決問題?陳氏家世背景使得他早年得以扎下堅實的國學基礎,自十五歲赴日至三十六歲由德返國,陳氏遊學歐美各國幾近二十年,與大唐名僧玄奘一樣到西方取經,可謂“顛沛負笈”。陳氏自三十七歲任教清華至八十歲終於廣州中大,適逢八年抗戰、政權鼎替、文化浩劫等階段,陳氏流離遷徙,眼盲足臏,但仍著述不輟,可謂“流離問學”。本文擬以上述三項問題,即什麽學術思潮、什麽學術訓練、什麽客觀環境為觀察重點,研討陳氏中國史學與東、西方學術傳統之關係。
二、從“不古不今之學”談起:學術思潮與古學、今學
過去許多學者常認為陳氏自謂“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是“指國史中古一段,也就是他研究的專業”[3]這個說法似乎是由汪榮祖先行提出,至陳門弟子周一良(1913-2001)再予以肯定,并由陳氏提出該說的相關人物馮友蘭(1895-1990)證實。以下擇要引述他們的論點:汪氏所解的“古”、“今”,是從時間上的古或今,也就是古史或今史賚理解的,他說:
寅恪固有異於乾嘉諸老之博雜,亦與梁啟超、王國維之“上下古今之學”(引號為筆者所加),有所不同……陳寅恪何以選擇“不古不今之學”?大致因古史資料每多殘缺,難有定論;而清末民初以來,疑古之風甚熾,學者不免常憑己臆測武斷……此乃“寅恪不敢觀三代兩漢之書”的原因,自不願在證據較少的古史中,爭無謂之勝。近代史料甚多……或即因家世之故,沒有迴避,雅不欲以此為學術研究的主題。此所謂古既不“好”,今又不“成”,只能“不古不今”。然亦不僅如此,寅恪在歐美所學,諸如東方文字與中亞史地,已奠立研究中古史的基礎。再者,中國中古之隋唐乃極燦爛輝煌的時期,有其吸引人之處……研究中古,又以唐史為重點,自非偶然。[4]
汪榮祖的說法,在1988年5曰25日至28日於廣州中山大學舉行的“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得到周一良的正面回應,他所說的“古”、“今”,也是從時間的角度詮釋。周氏在會中發表《紀念陳寅恪先生》,說:
關於不古不今之學,汪榮祖教授在他的《史學家陳寅恪》中已有明確解釋,認為是指中國歷史的中古一段,亦即魏晉到隋唐這一時期。清華大學1932年秋季的學程說明中,說“以晉初至唐末唯一整個歷史時期”,當係陳先生所擬定。據傳陳先生還曾說過,漢以前歷史材料太少,問題不易說清楚,宋以後印刷術發明,書籍大量廣泛流通,材料又太多,駕馭不易,所以選取魏晉到隋唐材料多少適中的一段作為研究對象。如果此說屬實,也可以幫助解釋為何陳先生選擇了這個不古不今的段落。[5]
陳氏自謂“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一段話,是1932年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一文提出的,馮友蘭在1988年11月作《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回憶說:
三十年代,余之《中國哲學史》(兩卷本)完成時……請寅恪先生審查其學術水平,看其是否合乎標準。寅恪先生曾先後寫《審查報告》兩篇,其第二篇末尾,曾言及寅恪先生自身之學術工作、思想情況:“寅恪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其言簡明扼要,為研究寅恪先生之最原始材料。“不古不今之學”是說他研究唐史。[6]
以上汪榮祖、周一良、馮友蘭等人解釋陳氏“不古不今之學”,是指中國古代史,多數學者亦不以為異,迄未對於這個牽涉到陳氏學術思想和研究領域的問題,再加深論。至今只有少數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發人深省的另解,例如:逯耀東認為“或可另作超越今古文經學,專治乙部之學之解。也就是寅恪先生在《楊樹達論語疏證序》所說:‘平生頗讀中華乙部之作,間亦披覽天竺釋典,然不敢治經。’”[7]逯氏又從陳寅恪所論治史和治經不同申論,說:
在史學的範疇之中,寅恪先生說他:“不敢觀三代兩漢之書,而喜談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也就是所習言的“不古不今之學”魏晉隋唐之史了。所以,寅恪先生所謂的“不古不今之學”,可以分為兩個方面講,即寅恪先生治非今文,亦非古文經學的乙部之學,另一方面在乙部之學中,他所治的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09石油化工行业检修工程动工预算定额说明.docx
- YB∕T6294-2024 锌铝合金镀层弹簧钢丝(报批稿).pdf VIP
- TSGZ6001—2019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正文.pdf VIP
-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pdf VIP
-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初一新生入学分班考试真题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西藏高考理综真题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VIP
- 超市经营服务方案.docx VIP
- 腐蚀数据与选材手册-校对版.xls VIP
-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金色的鱼钩》一课一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