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8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练习题
中国近代史 概 述
中国近代史主要指嘉道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本文因叙述方面的原因,下限定为清帝退位。其间,带有标志性的事件——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历史界标。这一历史时段,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时期,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向,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下逐步沦为他们的半殖民地,另一方面,也在西学的全面冲击影响下逐步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第一章 嘉道之际的转向与西方殖民主义的东侵
第一节 嘉道时期的自我转向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力侵袭的结果,也是内力长期积聚的爆发,是内外合力所致。嘉道之际,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始了社会转向。这种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江南经济的变化
清朝中前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的盛世,到嘉庆、道光时期已经逐渐中衰。嘉道以后,清政府尽管无法摆脱财政亏空、土地兼并、因循守旧等传统痼疾,但在富庶的中国江南,经济还是沿着自我发展的路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全国人口的增多。据学者研究,道光末年人口达到4.26亿,比乾隆末年人口增加了一亿多。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口的多少往往反映着国家力量的强大与衰弱。因为人口激增的物质条件,必然是社会经济的进步。嘉道时期垦田的数量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嘉庆十七年(1812),全国税田面积为791.5万余顷,比乾隆三十一年(1766)的741.4万顷增加了约50万顷。新垦田多出现在海滩、沙地、苇塘、荡田山塘以及新设厅、州的荒地等犄零边角之地,它至少在一个方面表明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除去全国人口和土地的增多外,嘉道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较前代有了明显的发展,主要反映在江南地区。
其表现之一是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苏杭地区纺织工场共有织机千张以上,最大的机户拥有五六百张;广东佛山的纺织手工作坊已有2500家,已经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全国各地雇佣工人的数量大量增加。当时景德镇的工匠多达10万人,从荆州到重庆之间纤夫也有十多万人,广州的织工达三四万人。这些手工业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基本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靠领取日薪或月薪生活,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雇佣劳动力。
其表现之二是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的种植。
在传统生产中,经济作物的种植比较少见,但到嘉道时期,很多省份中经济作物的种植已成为农民的主业。福建全省几乎所有的农田都种上了茶、麻、蓝靛、甘蔗或烟草;汉中的肥田沃土种满了旱烟。即便在粮食生产区,其粮食的商品化程度也大为提高。
其表现之三是江南地区与国外的交易更为频繁。
从关税收入来说,嘉庆六年(1801)到道光十八年(1838),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 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到道光九年(1829),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
从以上可以看出,江南经济孕育的诸多变化,表明社会经济在其内部的运行中已经出现并不断扩大着积极的变化。这一转变和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它既是晚清社会在传统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体现,又对嘉道时期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们说,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在外国侵略势力的打压之下,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内部已经发生着这样的历史转型和经济积累。
二、士商相混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不仅是等级的基本构成,还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身份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述。它成为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权威的一个社会阶级基础。史书中明确规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其中,“以士为尊,农工商卑”、“以农为本,工商为末”。长期以来,“士”被尊为四民之首,享有各种特权,而“商”则居于四民之末,多为世人所轻。
然而,到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在当时的许多历史文献中,“绅商”一词使用的频率已经很高。
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读书人加入商人队伍,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经商不再被视为不体面的事,反而成为致富的好途径。儒商的出现实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