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河南省西华一高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VIP

2007—2008学年度河南省西华一高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7—2008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这一名言最有可能是哪位先秦思想家提出的? A.老子 B.孙子 C.墨子 D.荀子 A.批判儒家思想 B.提出工商皆本 C.强调经世致用 D.要求趋时更新 14.下列书籍,最能反映17~18世纪中国历史新的时代特征的是: 5.清朝时期黑龙江将军的主要辖区在唐、元、明时期的行政管辖机构是 A.渤海都督府、辽阳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B.黑水都督府、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 C.黑水都督府、辽阳行省、奴儿干都司 D.渤海都督府、岭北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①工人阶级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②五四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③青年爱国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先锋作用④五四运动具有斗争的坚决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B.C.D.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30.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 D.减轻封建剥削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隋唐户口数变化表: 户口数据 时 间 户 数 口 数 隋文帝开皇初年(581年) 359万 隋炀帝大业2年(606年) 897万 4619万 唐高祖武德年间 200余万 唐太宗贞观初年 300万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万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615万 3714万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891万 5291万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139万 1699万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材料三: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受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病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 材料四: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时对土地制度做出了怎样的法律规定?由此共生了一种什么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经济、政治方面分别产生了什么危害?(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隋唐户口增长和减少的两个时期,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材料三所记述的是什么制度?始于何时?有何作用?(4分) (4)材料四所记述的制度与北朝以来类似制度相比,有何特点?简析其历史作用。(3分) 32.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注意,仅仅对问题作“是”、“否”式的判断是不给分的,应当解释或论证你的判断。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