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第一章技术总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的面积 dθ对应的空心圆锥体的立体角为 对任何一个靶原子核而言,只要瞄准距离b 在b→b+db 之间,α粒子必然被散射到θ→θ-dθ方向,即在dΩ立体角内,设靶的总面积为A,靶上单位体积内有n 个原子核,靶的厚度为t,则靶上的总原子核为nAt个,那么相应于dΩ立体角的总散射面积为: 故对入射的α粒子,被散射到θ→θ-dθ(即dΩ)内的几率为: 当有N个α粒子被薄箔散射后,在dΩ方向测量到的α粒子数应为: 靶的单位面积内的每个靶原子核,将α粒子散射到θ方向单位立体角的几率: 微分截面: 即: ——卢瑟福公式 说明: 由卢瑟福公式,可知: 1.一定能量的α粒子,被一定的金属箔散射时,在θ角方向单位立体角中的粒子数与 成正比; 2.在α粒子能量与偏转角固定时,被散射的α粒子数与金属箔厚度成正比; 3.偏转角θ和金属箔厚度固定时,散射的粒子数与α粒子能量的平方成反比; 4.散射粒子数与Ze成正比,Ze是原子核的正电荷,从而可以测定Z。 解:散射角在 之间的 粒子数 与入射到箔上的总粒子数 的比为: 其中单位体积中的金原子数: 而散射角大于900的粒子数为: 例2. 钋放射的一种α粒子的速度为 米/秒,正面垂直入射于厚度为10米、密度为 公斤/立方米的金箔。试求所有散射在的 粒子占全部入射粒子数的百分比。已知金的原子量为197。 故散射角大于900的粒子数与总粒子数的比为: 作业:P28:2,3,5,7 第四节:卢瑟福公式的实验验证 由卢瑟福公式,我们可以作出如下预言: 1.一定能量的α粒子,被一定的金属箔散射时,在φ角方向单位立体角中的粒子数与 成正比; 2.在α粒子能量与偏转角固时,被散射的α粒子数与金属箔厚度成正比; 3.偏转角φ和金属箔厚度固定时,散射的粒子数与α粒子能量的平方成反比; 4.散射粒子数与Ze成正比,Ze是原子核的正电荷,从而可以测定Z。 1913年,盖革与马斯顿利用如图所示的仪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四点都与实验吻合。 1920年,查德威克用卢瑟福公式直接测量出原子的电荷数Z。 (1)实验验证 原子核有一定的大小,我们以入射粒子与原子核接近时的最小距离rm 作为核的大小。 (2)原子核的大小 设原子核开始静止, 带正电的入射粒子靠近核时,原子核由于排斥也将沿入射粒子方向运动,当入射粒子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原子库仑势时,二者的间距即为入射粒子可接近原子核的最小距离rm 。由于入射粒子与原子核都在运动,故真正能转化为库仑势的只是入射粒子与原子核相对运动动能,即质心系能量: 第五节: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及困难 卢瑟福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人们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中踏出了第一步,可是当我们进入原子内部准备考察电子的运动规律时,却发现与已建立的物理规律不一致的现象。 1.原子的稳定性 经典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带电粒子在作加速运动的过程中都要以发射电磁波的方式放出能量,那电子在绕核作加速运动的过程就会不断地向外发射电磁波而不断失去能量,以致轨道半径越来越小,最后湮没在原子核中,并导致原子坍缩。然而实验表明原子是相当稳定的.。 2.原子的同一性 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确定的,某一元素的所有原子之间是无差别的,这种原子的同一性是经典的行星模型无法理解的。 3.原子的再生性 一个原子在同外来粒子相互作用以后,这个原子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象未曾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原子的这种再生性,是卢瑟福模型所无法说明的. Presentation 1j题目: α粒子散射实验计算机模拟 目标: 1.写出模拟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代码(语言不限); 3.获取α粒子散射几率随角度变化的图像; 2.模拟α粒子散射过程运动的轨迹; 4.考虑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被多次散射时运动情况、散射规律。 第一章:原子的位形:卢斯福模型 第一节 背景知识 第二节 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第三节 卢斯福散射公式 第四节 卢斯福公式的实验验证 第五节 行星模型的意义及困难 第一节:背景知识 “原子”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看作物质的最小单元。 定比定律: 倍比定律: 元素按一定的物质比相互化合。 若两种元素能生成几种化合物,则在这些化合物中,与一定质量的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的质量,互成简单整数比。 1. 原子论的提出 在十九世纪,人们在大量的实验中认识了一些定律,如: 在此基础上,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他认为: 1.一定质量的某种元素,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