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荷花女案在法学方法上的研究-3.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讲题 荷花女案在法学方法上的研究 -死亡者人格权的保护 一、前言 (一)人格权法的发展 1.民法通则 (1)人身权(第98条至105条) (2)隐私未设规定 2.司法解释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8.31)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8.7)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12.26)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3.8) 3.荷花女案、齐玉苓案 (1)荷花女案:死亡者人格权(名誉、隐私)的保护 (2)齐玉苓案:以侵害姓名权手段侵害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纠纷 (二)荷花女的案在人格权发展上的意义 1.实体法上的意义 2.法学方法上的意义 (三)学说判例与民法发展 二、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一)荷花女案与民法学说及判例研究 (二)拙著八册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974-2003) 1.持续二十年的民法学习 2.记录台湾民法理论和实务的变迁 (三)著名法学家Rabel的名言 1.判例是法律的筋骨 2.学说是法律的神经 (四)研究目的 1.从教科书到判例研究 2.结合理论与实务 (五)研究方法 1.法释学(Rechtsdogmatik)与比较法(Rechtsvergleichung) 2.就个别判决探寻法律原则及建构论证说理 3.判例法(case law)及体系的构成 (六)发展 1.实务与理论的互动关系 2.判决公布制度的建立 (1)全面性,有系统的判决公布制度 (2)判例与判决的区别 (七)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在实务及立法的发展 1.法条竞合说及请求权竞合说 2.台湾民法第二二八条之一规定 三、死亡人格权保护的三个指标案件 (一)指标经典案件(leading cases) 1.指标经典案件与法律发展 (1)英美普通法(Common Law) ①英国法上的Donoghue v. Stevenson(1932) ②美国法上的Palsgsaf v. Long lsland Railway Co. (1928) (2)大陆法(Civil Law):德国法 ①俾斯麦遗容偷拍案(RGZ 45, 170;1899) ②Marlene Dietrich (BGH NJW 2000 221)-Der blaue Engel 2.法律发展的里程碑 3.法律人学习的经验与回忆 (二)大陆:荷花女案 1.案件事实及理由(参照附录(一)) 2.要旨: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函示(1988民他字第52号):对死人名誉权是否给予保护,目前我国尚无法律明确规定。但我们认为,公民死亡只是丧失了民事权利能力,其在生前已经取得的具体民事权利仍应受到法律保护。比如我们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致死的人,通过适当方式为死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即是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而被处决的死刑罪犯,刑法明确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公民死亡后其生前的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作者魏锡林以虚构事实、散布隐私等方式毁损死者吉文贞的人格,构成侵犯名誉权,故应承担民事责任。当死人名誉权受到侵犯时,可参照文化部颁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第十一条关于作者死亡后,其署名等权利受到侵犯时,由作者的合法继承人保护其不受侵犯的规定精神。 (三)台湾:蒋孝严告陈水篇侵害蒋介石名誉案 1.案件事实及理由(台湾台北地方法院年度诉字第2348号判决:参照附录(二) 2.判决要旨 (1)不成立对死亡者的名誉权的侵害:人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从而人于死亡时即丧失作为权利义务之主体,包括名誉权在内之人格权与人身攸关,原则上具有专属性,纵经承认或已起诉,仍不得让与或继承(民法第一九五条第二项参照),故包括身体、健康、名誉、自由、信用、隐私、贞操等权利在内的人格应于死亡时消灭。 (2)对死亡者亲属之其它人格权的侵害:所谓其它人格法益,系指一般人格权中未经明定为特别人格权(人格利益)的部分,此一概括部分将随着人格自觉、社会进步、侵害的增加而扩大其保护范畴,故人格权之侵害,不限于他人之身体、健康、名誉、自由、信用、隐私、贞操,以吾国风尚,对于死者向极崇敬,若对已死之人妄加侮辱诽谤,非独不能起死者于地下而辩白,亦使其遗族为之难堪,甚有痛楚愤怨之感,故而刑法第三一二条特规定侮辱诽谤死者罪,藉以保护遗族对其先人之孝思追念,并进而激励善良风俗,自应将遗族对于故人敬爱追慕之情,视同人格上利益加以保护,始符宪法保障人性尊严之本旨。 (3)言论自由及人格权保护在违法性上的利益衡量:判决理由认为:「侵害人格权(人格利益)是否具有违法性,应斟酌整体法秩序之价值观,言论自由权与名誉权之限制是否符合比例原则、行为人之手段与目的、行为时所处之时空环境背景等予

文档评论(0)

taotao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