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韩2014描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南宁远一中高一 2011年8月27日 了解文体——赋: 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包含浓厚的诗意。 写法上讲究铺陈,讲究文采、押韵和句式的对称。 内容上讲究体物写志。 从赋的演变来看,大致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赋一般采用主客对答的形式。 赤壁之景有多美 面对如此美景,苏轼的心情如何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英雄业绩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 第三段的作用是什么? 写客人之悲,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面对人生悲慨,苏轼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块垒的? 问题探究 写作特色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 有偶有散,错落有致 指出加点词语含义 举酒属客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击空明兮溯流光 苏子愀然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指出加点词语含义 举酒属客 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 任;往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逝者如斯 往;此 盈虚者如彼 满;缺;那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苟非吾之所有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卒莫消长也 到底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如果 苟非吾之所有 如果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杯盘狼籍 凌乱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互相 不知东方之既白 已经 写出句式特点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客有吹洞箫者 何为其然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翻译与理解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有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变化,但最终没有消长。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虽然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合作探究 水 月 变 不变 天地万物一刻不停 万古江山相对永恒 人 生老病死 人生短暂 超脱人生的欢快 代代相承 精神可存 日夜奔流 不曾逝 月圆月缺 不增减 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以坦然达观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翻译与理解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终写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文中的“客”,有人认为实指其友,也有人认为实无此人,只是作者为表达思想的一种巧妙安排,你认为呢? 参考:那个晚上,和苏轼一起消愁的,如果说有第二个人的话,那其实只是苏轼的灵魂,也就是那个多愁善感多才多艺的所谓的“客”! 现实中的苏轼,是那样达观,他面带微笑,淡泊名利,能屈能伸,什么都可以不在乎;而那个灵魂更深处的苏轼,却始终挣扎在泥泞之中,双眼含泪,忍受着妻离子散亡命天涯的痛苦。这是两个苏轼!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消极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