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教师版
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中华民族
的觉醒与
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 A 《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B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 A 《时务报》 A 百日维新的内容 A 戊戌变法的意义 B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
条约》 租借地、势力范围 A “门户开放”政策 A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A 八国联军侵华 A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B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C 清末新政 新政的举措 A “预备仿行宪政” A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的建立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A 同盟会的成立 A 武昌起义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A 《临时约法》 A 清帝逊位与袁世凯就任总统 A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 A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类似这样的考点,自己可以进一步精简记忆)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并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史称“ 甲午战争”。
☆B《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的签订,改变列强在远东的均势,引起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A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A《时务报》
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评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深受人们的欢迎,风行海内外。
A百日维新的内容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B戊戌变法的意义
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促进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如进化论等)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传播。起了细想启蒙的作用。证明了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A租借地、势力范围
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出兵强占胶州湾。次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随后,俄、英、法、日等国纷纷效仿,寻找各种借口,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A “门户开放”政策
当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时,美国正与西班牙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列强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列强瓜分狂潮激发民族矛盾,促成民族反抗意识高涨。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逐渐蔓延开来,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A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发动侵华战争。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曾在廊坊、杨村等地遭义和团和清军围阻,伤亡惨重。后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进犯天津,直扑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下令“痛剿”义和团。同时,任命李鸿章和庆亲王栾劻为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义和团运动失败。
☆B《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1901年9月,李鸿章和栾劻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日、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