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
第八周 教学安排
一、上节课程剩余部分(25分钟);
《蹇叔哭师》:
二、文选部分
《晋灵公不君》
《齐晋鞌之战》
《楚归晋知罃 第5周 授课时数 3 教学章节 第三章 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授课方式 重点讲授+重点提示+练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今词义差异的情况,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古今词义有差异的常用实词词例,能说出它们在古书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今词义的演变: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2、词义的转移以及学术界时下所说的词义演变规律:词义沾染,同步引申,词汇化
难点:掌握古今词义演变规律 参考资料:
1、《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董为光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5中华书局2006年版
从个别的词来说,在一般情况下,称一个词为一个字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但是在讨论字与词的规律、研究字与词的诸多现象时,把字与词等同起义来,便会生出很多麻烦,是很不科学的。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不是同一个东西,除了它们彼此关系密切外,民还有着互不相同的发展规律。尽管汉字的造字初期是一词造一字,字词的对当关系非常整齐,然而到了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
异词同字现象如:
① 甲、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甚倨。(《居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② 甲、形貌昳丽。(《战国策·齐策》)
乙、丽土之毛。(《甘藷疏序》)
③ 甲、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王风·硕鼠》)
乙、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以上三例,①甲的“观”指的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而①乙的“观”则当“观看”、“观赏”讲。两义同写“观”字,显然并非一词。②甲的“丽”义为“华美”,②乙的“丽”义为“附着”,也是两个词。至于③甲“女”其实是第二人称代词“汝”,③乙的“女”,更是没有什么关系了。
异字同词现象如:
① 甲、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乙、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 甲、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乙、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记王忠肃公翱事》)
丙、遂开门纳众。(《赤壁之战》)
③ 甲、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④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
以上三例,①甲的“暮”与①乙的“莫”是同一个词。“莫”的字形是日在丛草之状,《说文》:“莫,日且冥也。”就是“日暮”的本字,后来“莫”字用作了否定词,而标志时间的字都加了“日”字,就把这个本来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个“日”变成“暮”,所以“莫”与“暮”虽写两形,却记录同词。②甲的“被”与②乙的“披”、②乙的“丙”与②丙的“纳”、③甲的“故”和③乙的两个“固”也都反映异字同词。“被”与“披”都当“穿”讲,二字古代同音。“内”、“纳”都是“使……进去”的意思,二字古代通用,至于作为副词当“本来”讲的“固”,更是常常写成“故”字来代替。
同词民字和异词同字现象形成的原因很多,下面还要一一讲到。但是,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即使作为单音节的词,单位虽然是一字一词,实质却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把字的关系简化,就会发生望形生义的毛病,把文言文的词义理解错误。面对文言文中字与词这种矛盾的状况,在解读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留心,采用各种办法,将字词关系统一起来,才能因字而识词。
从了解意义的角度说,我们需要认识的是词,因为义是词所固有的,字义是由词那里承受来的。但是词义不可能没有词形来表现。古代汉语的词,口头形式是音,书面形式是字形,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在造字初期是据义而构形的。所以,从原始字形可以直接了解义。这样,汉字对认识词的作用、特别是认识词义的作用就相当重要了。
(二)古代汉语词的外部结构特点
首先,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特别是先秦的文言文,很少有双音词,即使常常两个字连起来用的词,也完全可以分开来解释。例如:
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 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③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战国策·齐策》)
④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认魏晋。(《桃花源记》)
以上几段话,各个时代的文言文都有,将各句中的词析出,绝大部分是单音词,其中有一些连用的字很像双音词,如①中的“所以”、“出入”、“非常”,②中的“形容”,③中的“其实”,④中的“结束”,⑤中的“无论”。但它们都不是双音词,必须按单音词分开来解释,意义也和现代汉语双音词很不一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