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3——隐逸文化..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3——隐逸文化.

第二节 隐逸文化及其影响 隐逸现象的产生,是文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体现,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处世方法的一种态度,是中国文明史上贯穿始终的一个文化现象。 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隐士出现,而关于隐逸的思想,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观念,和以庄子思想为代表的道家观念。 一、隐逸思想 道家之隐逸——基于自由原则 儒家之隐逸——基于正义原则 佛教之隐逸——基于宗教原则 儒道思想中所蕴涵的隐逸因素直接促成了后世隐逸思想的形成,在佛教趋于中国化的过程中,其天然的出世态度,以及心性理论的发展,也对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发生了综合作用。三者共同构成中国的隐逸思想。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要求个人摈弃一切外在的诱惑,本着“虚以待物”的原则,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达到齐物我、泯生死、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齐物论等) 心斋:指屏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 坐忘:就是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在某种意义上,道家思想为后世士人提供了安顿心灵的场所。 《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孟子·尽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孔孟强调的“道”,是儒家伦理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的体现。其大致包含了由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的纲常秩序,及由仁所派生的仁政王道思想。 由此可见,作为士人处世态度的两方面——出世与入世,无论儒道,皆为内在有机的整体。儒家之“出”,是为了更好地“入”;而道家也非一味地逃避社会,而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提出“材与不材”、“无用之用”、“安时处顺”等观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动荡等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儒道隐逸思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合流的迹象。详见《后汉书·逸民列传》、《魏书·逸士传》等。 二、隐逸方式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所谓隐士,因与政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而易引起统治者的猜忌。 韩非子以“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为名,诛杀隐士狂矞、华士,并厉言:“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 钟会以“清洁王道”为名诛杀嵇康; 武则天对付武攸绪,采用监视的办法:“安平王武攸绪……求弃官隐于嵩山之阳。太后疑其诈,许之,以观其所为。” 唐玄宗对付卢鸿一,则采取先礼后兵的办法,卢氏不得不还朝依顺。 《宋史·陈抟传》载:“(周世宗)命华州送(抟)至阙下。留止禁中月馀……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 白居易《中隐》诗: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牢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惟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出世与入世,隐居与做官,从道与从时,向来是困扰古代文人人生抉择的矛盾体,是他们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所在。 至中唐始,中隐渐成为古代士大夫处世方式的最佳选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士人所应承担的“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蜕化为文人解决生计和明哲保身的现实策略。 三、隐逸文化的影响 隐逸文化,既包括主体因素,即隐士与羡隐之士,又包括由这些主体所创造的与隐逸相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 其积极影响表现为: 首先,丰富了审美文化的内涵。 从隐逸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我们可以将隐逸区分为“隐”和“逸”两种境界:隐是初级境界,逸是高级境界;隐是技术操作境界,或称为“术”的境界,逸是艺术审美境界,或称为“道”的境界。 “逸”,通俗地讲,就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拘常规、不限法度、自然自在的审美形态。“逸”甚至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像逸气、逸趣、逸品、飘逸、逸格、超逸等,都是从“逸”中派生出来的。“逸”的含义,也从最初的兔子善跑,引申到人之善逃,最终被抽象概括成反映人格精神的超凡脱俗,实现了质的飞跃。 其次,促进了个体意识自觉的历史进程。 个体意识觉醒,首先要求个体具备最大限度的自由,要有相当的自我独立性。在这方面,隐士比起一般的文士来,更具有自由的空间。 同时,个体意识的自觉,促使文人的审美心理开始向虚静、平淡转化。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 士大夫逐渐形成了以自觉观照中沉思冥想为特征的创作构思,以自我感受为主追溯领悟艺术品中的哲理、情感和欣赏方式及自然、简练、含蓄的表现手法三合一的艺术思维习惯,这种心理性格——审美情趣——艺术思维的结合,使中国士大夫文学艺术形成了与其他民族、其他阶层的文学艺

文档评论(0)

叮当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