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实践大学生实践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能力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专业实力、实验、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社会调查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提出,突出了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方向性作用,强调了实践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根本途径。因此,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价值、目的、功能的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实践活动的一般理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都提出过一些可贵的思想。孔子在其大量言论中强调践仁体道的思想,他说“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道德修养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以行来检验言。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为。”明确肯定了“行”的重要性。朱熹提出的“知行常相须”,认为知行关系总的来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以其地位论,行重于知,知是为了行;二是以其进程说,知先行后,有知才能行。他认为:“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认为“为学之功,且要行其知”,把行作为知的目的。王夫之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认为“力行而后知真”,“力行”(实践)中获得真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好学力行”的灼见。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过程,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主客的关系中,首先是实践关系。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价值目标的推动下,按照内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毛泽东总结了认识的基本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劳结合”的思想是从分析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现代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的本质中得出的。他们认为大工业需要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而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又必须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科学乃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教劳结合”是教育的规律,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教劳结合”思想,1958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把“教劳结合”提到方向性、根本性的高度。但在实践中,由于人们认识和理解上的错误,“开门办学”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邓小平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对教功结合的目的、任务、方法、途径都作了明确的指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80年代初拉开序幕,从少数学生的自发活动发展到现今全国范围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参加的社会教育工程,为解决教劳结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世纪之交,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统一”的要求,强调“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指出了社会实践是人才成长的必由途径。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他站在“国运兴衰和民族复兴”的高度,重新审视教育,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重申“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假期和课余生活为主要活动时间,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有着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点。“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针的提出,突出了社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既注意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注意到教育目的对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应性,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的最高层次或终极目标上,把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推进到一个更深刻、更广阔的领域。二、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为行为者所认同,并具体化、个性化的结果。从比较完备的意义上讲,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认知、情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