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禹治水图玉山
《“大禹治水图”玉山》
作者?周南泉、徐启宪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陈列着一件巨大的玉雕——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玉山(图版八,以下简称“禹山”)。玉雕卓立如峰,山岭叠嶂,瀑布急涌,遍山古木苍松,处处洞穴深秘。在这险峻的山岩峭壁之上,聚集着成群结队的民工,他们有的锤凿打石,有的用镐刨砂砾,还有的用简单的杠杆机械凿石开山。这幅生动活泼的劳动图景,其题材就是久传民间的夏禹治水的古老传说。这件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堪称希世珍宝。 一、玉料来源 “禹山”的玉料是温润、密致而坚硬的青玉,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五千三百多公斤(据清档案记载九千斤折算为现代衡制重量)。“禹山”底座为高60厘米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青玉山的莹润光泽衬以纹饰精美的青褐色铜座,更显得雄伟壮丽。“禹山”正面中部山石处,阴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篆字方印,背面下部刻有“八徵耄念之宝”六篆字方印,上部阴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五十三年一月《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1】。 我们从乾隆的诗文中“兹得密勒塔巨材”之句,可以知道,“禹山”的原材料采自我国自古以来以产玉著称的新疆和阗(即和田)一带的密勒塔山。新疆和阗玉的开采和输送内地,史书屡有记述。《明史》记载:永乐四年,和阗“遣使者贡玉璞”,“二十二年贡美玉”,“迄万历朝,于阗(即和阗)亦间入贡。”?【2】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平定准噶尔和回部部分上层分裂主义分子叛乱之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安定,新疆和阗密勒塔山玉得到了大规模的开采,每年都有大量玉料运至京师及内地,且多大块玉料。用这些玉料制做的大型玉器,除《大禹治水图》玉山重达万斤以上外,现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的《会昌九老图》玉山、《秋山行旅图》玉山、《丹台春晓图》玉山和云龙青玉大瓮等大型玉雕,用料都重达数千斤之多。 从诗文中还可以知道,《大禹治水图》玉山的稿本,是根据清宫内府所藏宋代或宋以前的《大禹治水图》画轴临仿而成。因画轴无作者姓名,年代也不清楚。鉴赏家根据画谱和画风考证,晋·顾恺之、隋·展子虔、五代·朱简章与周文矩、宋代·赵伯驹等都曾绘过《大禹治水图》,故不知究竟出自谁的手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禹山”图景的稿本所临画轴,最晚不迟于宋人所画。 夏禹是久传民间的圣王,大禹治水又是数千年来人们传颂的伟大功绩,历代封建帝王都以法先王、学尧、舜、禹来标榜自己。乾隆帝为显示自己法先王圣绩之隆,将大禹治水这一题材雕刻在珍贵的巨玉之上,以示自己“作歌敬志神禹神”,以博千古之名。乾隆帝在他的诗中有“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之句,这就说明了他雕刻“禹山”的目的。当然,不管乾隆帝个人意图如何,《大禹治水图》玉山把古代劳动人民开山治水、战胜自然的生动场面,通过匠人之手,艺术性地显现于巨玉之上,流传至今,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关于新疆和阗玉的开采和运输,官修史书和私家著作都有记述,而且有许多夸张的故事传说。《明史》列传记载:和阗“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黑玉河,皆出崑崙山。土人夜视月光盛处,入水采之,必得美玉。”【3】密勒塔山玉也久负盛名,郭璞注《穆天子传》,李善注《南都赋》等,均有述及,当时称为密山。明代后期,密勒塔山玉继续开采。清代,山玉的开采规模更大,有时多达二三千人同时作业【4】。采玉的劳动者,冒着凛烈的寒风,爬越险峻的冰山,在空气稀薄的情况下,挖山掘洞,从岩石中开采玉料。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记述:“叶尔羌、和阗皆产玉,和阗为多,……叶尔羌西南曰密尔岱(按即密勒塔)者,其山绵亘,不知其终。其上产玉,凿之不竭,是曰玉山。山恒雪,欲采大器,回人必乘耗牛,挟大钉巨绳以上,纳钉悬绳,然后凿玉,及将坠,系以巨绳,徐徐而下,盖山峻,恐玉之猝然坠地裂也。”开采固然不易,但运输更是困难。一块重达万斤以上的玉料,由遥远的新疆密勒塔山是怎样经过千山万水运至北京的呢?黎谦的《瓮玉行》诗序云:“于阗大玉三,大者重二万三千余斤,小者亦数千斤,役人畜挽拽,卒以千计,至哈密有期矣。”?【5】《瓮玉行》诗句是:“于阗飞檄至京师,大车小车大小图,轴长三丈五尺咫,堑山导水湮泥涂,小乃百马力,次乃百十逾,就中瓮玉太第一,千蹄万引行踌躇,日行五里七八里,四轮生角千人扶。”【6】乾隆帝亦有“密勒塔山……采得大玉,由冰而拽运至京师”的记述【7】。据此可知,运输一块大玉料,需要制作轴长三丈五尺(约十一、二米)的特大专车,车上有铜制如“生角”的扶把,前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要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逢山凿岩开路,见水导河架桥,遇上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冰面上拽运。每天只能走五、六里或七、八里。若按这个日速计算,和阗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零五里(见清乾隆时编《回疆通志》)路程,成年累月拉运,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运至北京。假若只能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