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不负乡土苍生的作家——浩然
凛凛浩然正气,不负乡土苍生
—— 回忆著名作家浩然
老辈子留下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就是百年,形容人生苦短。是呀,掐指一算,我想写的作家浩然,悄然间,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但一闭上眼睛,他那张大眼睛,重眉毛,棱角分明的脸仿佛就在眼前:一脸清癯和憔悴,头发已经花白,但和颜悦色的,挂着灿烂的微笑,而且眉宇间透出年轻时的俊朗。
第一次被浩然震撼,是在文革开始后的不久,当时我还是个中学生,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课的我,当时可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很庆幸能有这么个机会,摆脱功课和作业的烦恼,忙里偷闲地逍遥一下。
一天,我来到县城(家居通州,那时叫通县)的少儿图书馆,除了毛泽东选集,各种书都下架了。但我忽然看到一个奇观:那就是长篇小说《艳阳天》一、二、三集,三本大厚书,整整齐齐地摆了三、四个书架,三集的封面三个颜色,冲击力挺强。按现在的网络语言,叫“真够雷的!”
是什么人能有这样的政治地位?著作局然占据了仅次于《毛选》的地位。这人的名字不就在书的封面上写着吗?——浩然。
好响亮的名字——大气!可他到底是哪方神圣?——心底不由得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后来,读到了《艳阳天》,感觉很不错。作者的生活底子丰厚,作品中描写的农村生活细节丝丝入扣,即刻画细微,又很富于生活情趣。就比如他写躺在农家炕上,拂晓到天亮一个过程吧:他把这中间,窗户纸的亮度和色彩的变化进行一番细致的勾勒,让你感到身临其境一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洞察秋毫的观察力,也学到,悟到了一些东西。
读书里的故事,仿佛有一股浓浓的泥土味儿扑面而来,作者刻画的人物瞬间鲜活在你的眼前。
后来,曹灿(人艺著名演员)朗读的小说连播,袁阔成的评书,都是《艳阳天》。在电台里的反复播放,满耳朵灌,于是,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成了当时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男主人公是一身正气的复员军人萧长春,女主人公是温柔、娴静,却坚信社会主义,用实际行动支持萧长春的焦淑红;还有脾气雷烟火炮般的粗线条妇女,大脚焦二菊;好像有点老好人味道,但在斗争中擦亮了眼睛的农业社副主任韩百仲。反面人同样不脸谱化。什么马之悦、马小辫、马立本呀,同样个性鲜明。
别人纷纷中了明抢暗箭,滚鞍落马,浩然不但能独善其身,还能在惊涛骇浪中,仍然弄潮中流,莫非他是什么大人物的亲戚?要不,那段历史,怎么留下个话瓣:文革中,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一部小说。这个作家就是浩然。
其实要说文革中,“八个戏,一个作家,一部小说,并不准确。比如小说,当时还有《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文革后期出版)这两部书的作者是黎汝清,还有李心田创作的《闪闪的红星》(也是文革后期出版,拍成了同名电影),《红雨》(文革后期出版,拍成了同名电影)等。
还有一些书,是作者根据当时,上面的政治意图创作的,脱离生活,缺乏文学特征,读这样的书 “味同嚼蜡”,代表性的一本,就是上海搞的《虹南作战史》。
“众芳摇落独暄妍”,那个年代,可读性强,具备文学特点,有着较好的艺术性的,人物立得住的文学作品浩然这一本还真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在文革初期。
他比蜜蜂更勤奋
但浩然和任何文革的大人物并无隐秘的瓜葛。不过是“四人帮”要做个姿态,文艺界那么多人,也不能统统“打死”,连个“活口”都不留不是?何况,《艳阳天》也是文革前两、三年创作的,作者为了获得出版机会,已经千方百计地把作品往阶级斗争上靠了。
浩然为了作品的出版,这样为之,也是一种无奈,这是时代的悲剧。
退一步讲,他不这样做,无非是中国从此不知道有一个浩然,就像中国不知道我和千千万万人一样。比较而言,我倒更愿意在那个文化沙漠时代,看到《艳阳天》。再说,理想主义情结(许多人有这个情结,也因此被靠左起家,发迹的“左得利”分子所惑)和粉饰太平虽然时代让它们做了“同胞兄弟”,但它们各有其发展轨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表象,其实有本质的区别!
悲夫——时代!
浩然成功,绝不是靠攀龙附凤。他是一名比蜜蜂更勤奋的作家。就说他下生活的那股狠劲儿吧。五十年代末,浩然在北京俄文《友好报》当记者。每个星期天必到生活基地。每个星期六的中午他在单位食堂多买两个馒头,一块酱豆腐。到了下班时间,从位于北京市中心附近的《友好报》报社骑车出发,一下子就骑到他的生活基地:位于顺义县的焦庄户村。中途把两个馒头吃了,权当晚饭。
到了焦庄户,第二天和社员一起劳动,边干活,边聊天,搜集写作素材。晚上,他呆在村支书萧永顺(艳阳天主人公萧长春的原型)家里,社员们都不把这位“文化人”当外人,聚集到萧永顺家和浩然闲扯。浩然就这样,从生活中采撷最原汁原味的生活,再把它艺术化,创作出文学作品;为了不耽误工作,星期一他还要起个大早,在上班之前,赶回北京的报社。
他的生活基地还有一处,在十渡,同样是利用星期日骑自行车来往。一位作家,在浩然逝世后,为写作纪念文章,重走了浩然走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