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跟暖化有關係嗎認識「食物里程」.doc

飲食,跟暖化有關係嗎認識「食物里程」.doc

  1.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飲食,跟暖化有關係嗎認識「食物里程」

低碳飲食宣言新北市:珍惜食物,實踐新良食運動 臺中市:吃在地、食當季,吃出健康食在安心 彰化縣:吃在地、選當季,用心推動食育教育 苗栗縣:蔬果579,推動當季、當令均衡飲食 新竹市:低碳飲食健康蔬食,吃在地、選當季 臺南市:用低碳融入在地健康生活 高雄餐旅大學:吃得少、吃得對、吃得自然 僑光科技大學:尊重食物,天生果菜必有用飲食,跟暖化有關係嗎?認識「食物里程」文/汪文豪,《天下雜誌》382期 臺中市中興大學的校園裡,綠樹如蔭,在惠蓀堂後方的大榕樹道下,每週六上午,固定上演著一場低碳的有機農業活動。 只見三十多名來自中部地區的有機農民,身著樸實的唐裝,帶著清早採收的新鮮有機蔬果,來這兒與臺中地區的居民互動。他們述說著農產品背後的生產故事,讓顧客體驗有機蔬果甜美滋味的同時,也感動有機農夫的栽種辛勞。 這處「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供應的農產品,全部來自方圓一、兩百公里內,不但新鮮,短途運輸更減少能源的消耗與二氧化碳產生。消費者吃得健康,更吃得環保。 2006年開始,從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農民市集、臺中市合樸農學市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到在臺北世貿有機生活時尚博覽會內廣受歡迎的「我們的農夫市集」,一種訴求「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讓消費者體驗食物如何從農場上到餐桌的低碳新食尚運動,在臺灣各地發酵。 對有機農業有深入研究的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指出,農夫市集的理念,迥異於一般菜市場或超級市場。這裡沒有進口的農產品,農民與消費者之間,也沒有中間商剝削。 「一百哩飲食」運動 農夫市集希望用最直接、短距離的食物旅程,讓消費者直接購買在地生產季節的食品,不但建立農民與生產者之間的信任,也是用消費保護環境的具體展現。 因此,在溫室效應造成氣候變遷愈來愈劇烈的情況下,低碳經濟成為新一波的產業發展趨勢,地產地銷的新食尚風潮,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 根據國外數據指出,現在北美人吃的食物,多數來自1500哩以外的地方,和本地生產的飲食相比,增加了17倍二氧化碳排放量。 消費「在地」食物對生態環境助益更大,最直接的是縮短了食物旅行的距離,減少不必的能源耗費,及減低二氧化碳排放。 「暖化」議題在全球發燒,因此「食物里程」(food mile)也開始被環保人士關注,它指的是食物從產地送到你嘴巴的距離,食物里程愈遠,消耗愈多能源,排出愈多二氧化碳,也意謂替地球增加愈多負擔。 2005年3月,兩名住在溫哥華的加拿大人史密絲(Alisa Smith)和麥金諾(J.B. MacKinnon)發起「一百哩飲食」(100 Mile Diet)運動,下定決心要讓自己日常生活的飲食材料,來自溫哥華周圍一百哩(相當一六○公里)所生產。(認識一百哩飲食運 動:http://100) 史密絲和麥金諾引用《世界觀察》的數據,發現今日北美每個人吃的食物,都可能來自二四○○公里以外所生產的。和1980年相比,餐桌上本地食物的比例,減少了四分之一,取而代之,是經過長途運輸的進口食物,這意味著每頓飯多產生十七倍的二氧化碳。 他們推估,若消耗每公升汽油會排放二.二公斤的二氧化碳計算,食用由大西洋國家進口的蘋果,每公斤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四百公克,但食用一公斤的產地蘋果卻只會產生二十公克。 同樣地,若食用進口二百五十公克的歐洲奶油,會消耗五百克的二氧化碳,但食用在地生產同樣重量的奶油,只會消耗十公克的二氧化碳。 基於減少二氧化碳的理由,同時支持在地農業經濟,史密絲與麥金諾發起的「一百哩飲食」運動,開始從加拿大溫哥華逐漸蔓延到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 許多城市也已發展出農夫市集,與一百哩飲食的理念不謀而合。他們堅信,食用在地農產品,可以改善世界環境(Local Eating For Global Change)。 臺灣雖小,南北距離只有四百公里,相較廣大的北美或澳洲,雖然渺小,卻有橫跨亞熱帶與溫帶的氣候,可以生產多樣化的蔬果等農作物。配合有機或無毒農業的推廣,響應臺灣地產地銷的自然食材,等於為保護世界環境,盡一份心力。 氣候變遷,全球糧食危機文/陳一姍,《天下雜誌》505期 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調查,世界上的食物,足夠餵飽七十億人口,但是每天卻有十億人餓肚子,也有十五億人暴飲暴食。 三分之一的食物,流失在欠缺效率的分配過程中。如今面臨人口暴增、氣候變遷、資源枯竭的三面夾擊,這種狀況已經無法持續。 還記得2012年引發的全球糧荒嗎?美國、俄羅斯、巴西等產糧大國,紛遭嚴重旱災與水災,全球糧荒危機一觸即發。 《天下》前進美國糧倉愛荷華州,直擊旱災現場,發現「異常氣候」是造成糧荒的主因。 愛荷華州大草原城(Prairie City),農民瓦森納(Gordon Wassenaar)說,2012年天氣一直很不對勁。一開年就是個暖冬,四月玉米要播種,結果天氣冷得不得了。五月該種黃豆了,天氣卻變得又熱又乾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