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期末模拟试题讲述
A B C D 4.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 10.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钠NaCO3 B.氢氧化钠Na(OH)2 C.氧化铁O3Fe2 D.硫酸H2SO4 18.科学家研制出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 通过颜色变化可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CO。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探测器可警示室内燃煤取暖是否安全 B.CO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 C.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室外 D.CO有毒,是因其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 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19.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无色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白 色气体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D.镁条在盐酸中剧烈反应,生成无色气 体,放出热量 21.下列4组实验中的操作均能达到实验 目的的是 除去氮气中少量的氧气 区分氯化钙和碳酸钙固体 区分软水和硬水 区分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操作1 通过灼热炭粉 加入肥皂水 加水 观察颜色 操作2 通过灼热铜丝网 过滤 加稀盐酸 加稀盐酸 22.三甲基一氯硅烷〔化学式为(CH3)3SiCl〕是一种化工原料,易燃,遇水发生反应,放热并生成盐酸。下列关于三甲基一氯硅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甲基一氯硅烷应密封防水保存 B.三甲基一氯硅烷着火时,不宜使用泡沫灭 火器 C.三甲基一氯硅烷遇明火爆炸,此反应属于 分解反应 D.三甲基一氯硅烷燃烧不充分时,可能生成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23.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⑤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铜丝在空气 中加热木炭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电解水生成两种气体 25.已知M 2+x R=W 2 +y Q是置换反应, M2和W2为单质,x、 y为整数。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可能是铁和稀盐酸反应 B.反应物M2和R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 W2和 Q的质量比 C.若取10 g M2和10 g R反应,生成W2和 Q的质量总和等于20 g D.M2、R和 W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 a、b、c,Q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a +2b -c 2 26.(4)煤作为燃料给我们带来了益处, 但对环境也造成不良影响。在煤中 添加适量的石灰石可制成环保煤, 燃烧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硫、 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钙和 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二氧化碳 (2)在防毒面具中装有活性炭,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我国古代的一些水墨书画作品, 可长久保存而不变色的原因是 。 (3)下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中,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 具有的性质是 ;实验2中,将两团棉花放置 在空气中时,两团棉花均不燃烧;若将足量 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 ① ②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燃烧;③未粘有 过氧化钠的棉花不燃烧。通过上述实验的对 比分析,写出产生现象②的原因 。 (4)在一密闭容器内有4种物质A、B、C、D,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其中A、B、C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A B C D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100 1 1 46 反应后质量/g 4 89 55 x ②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B C G (4)A、B、C是由上述3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G由Ca、Y和Z 3种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①G的化学式是 。 ②若A中不含X元素,则C→A的化学方程式 ③若A中不含Z元素,则B→C的化学方程式 某小组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这种做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SO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