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

内蒙访古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二)了解引用资料和抒发见解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三)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在《一段最后的长城》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哪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论又起到哪些作用? 分析: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上的赵长城遗址(修筑原因、地理位置、遗址面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些内容是以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起的。 议论及其作用:第4自然段末尾的判断:阴山南麓,古代“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这实际是指出阴山南麓是水草肥美的地方,进而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地位,为下文肯定在此建长城张本。 第5段末的判断:“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强调了阴山南麓的重要地位,亦为后文肯定建长城张本。 第6段,指出游牧民族必须占据阴山南麓,这个议论实际上是说明采取建长城的措施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是十分必要的,间接肯定了建长城的历史作用。 第7段,一方面强调了沃野对于游牧民族是存亡攸关的地方,另一方面强调汉族守住阴山峪口是排除游牧民族侵扰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它们有力地说明了阴山南麓的沃野古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了修建长城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可见,以上议论都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叙则很好地为议论服务。 (二)这部分的12个段落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分析:这部分12个段落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2段),交待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感受。 第二层(第3~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第三层(第8~12段),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三)作者所写的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样评价这两件事?从中看出作者的用意何在? 分析: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侵略和虚心学习外族长处。它们都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做法,体现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辩证观点。 在作者看来,抵御外侮,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固然有功,然而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桔,冲破习惯势力的樊篱,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更属难能可贵,尤其称得上是一个英雄。这个看法,可以从第11段中“不仅仅……更……”这一递进复句和第12段末“……,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这个加强语气的反问句以及“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这一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得到证明。 作者如此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不仅仅在于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也不仅仅在于宣传民族关系的辩证观点,而实际上是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同时,作者还着重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能“胡服骑射”,今天,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更应该提倡向兄弟民族的长处学习。而这,对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是很有利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在大青山下》第2段中叙议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一段分为三段:先总说“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许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处”,摆出历史事实。第二层分别说明这些古城堡遗址的时期和分布地点。第三层根据以上情况推出两个结论:其一“大概这两个山谷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其二“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 (五)在2~4段中,作者引述考古报告和史传记载的古堡情况已经超出了访古所见的内容,这是不是离题?如何理解2~4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2段概述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分布情况,并据以推断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第3段引述史籍,介绍了汉代在阴山以北筑城堡的情况。第4段以今天在昆都仑河通道外面发现的古城来进一步印证第2段中关于汉朝在阴山北麓筑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因为据史料记载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关于汉朝在阴山北麓筑城的情况,就必须引述历史资料加以进一步印证,从而使作者的推断更具有说服力。 第2~4段以充分的材料概述了汉代城堡的分布,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紧张时期的斗争风云,这也是对第一部分内容中提到的大青山南麓沃野“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的生动照应。第4段中谈到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元帝从阴山以北城堡撤军,这又是为后文作者肯定和解政策张本。 (六)第8、9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附近塔布土拉罕和包头市附近麻池乡的两个汉城遗址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