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讲 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张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张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陈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911年)。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及丛书,以及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这样的做法被北京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20年代由于政治和社会形势,北大文科师生到达广州,在中山大学继续了这项工作。中大民俗学会1927年成立。《民间文艺》周刊。创办了民俗学传习班、风俗物品陈列室。同时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影响,民俗学研究的开拓。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江绍原《发须爪》,钟敬文的《民间文艺丛话》、容肇祖《迷信与传说》和赵景深《童话论集》——中山大学民俗学活动,中国现代民俗学确立的标志30年代,在杭州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锦》,出版丛书,《民俗艺术专号》、《民间风俗文化》,并且扶助地方民俗机构和刊物。1937年之后进行的民俗学和延安民间文艺新传统国民党统治区学者所进行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神话、传说的调查和研究,如张光年的《阿细的先鸡》。延安时期,民间文学的记录、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陕北民歌选》。新歌剧的创作,《白毛女》,应用信天游形式的《王贵与李香香》等,同时期许多民间文艺研究和批评的作品也很多。一直到1943年,《民俗》季刊终刊。大约30余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机构、刊物,人才培养,重要的是民俗学学科的知识得到普及,也是文化思想史。从民间文学角度,对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所进行的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文化历史上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发现了民间文学,颠覆了中国知识分子、文人的正统的文学观,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众的基本态度。中国为什么落后,探索文化上的根源,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新的出路。当时的民俗学者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下层文化,从民间文化主要是民间文学中发现新的希望。通过考察和研究民间文学的途径,重新塑造中国的整体的文学观。当时的文学的范畴——民间文学(平民文学)和上层文学,以及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中国的民间文学运动的发展,知识分子注意力转向了农村,重视农村,注释到了地方文化和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子形成新的农民观——到民间去。二、对民俗的不同理解民俗是什么?民间风俗,习俗,民风。Folklore,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民众的知识或者学问。既指民俗也指研究民俗的学问。1、对民俗概念的几种理解英国人类学派未开化民族的现存文化,原始文化的“化石”或者现存物,来证明文化发展史;文化进化论,线形的人类发展史,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文化中心论:中心和边缘,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文化多样化:文化发展的多中心,文化的传播精神文化说主要关注信仰、仪式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说法国社会学派民俗是民间传统生活,进一步划分为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民俗。钟敬文《民俗学概论》民俗: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