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代 教 育 学现 代 教 育 学.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 代 教 育 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重点 一、理解学校教育、教育学代表性定义P7 二、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形态的特征P22 三、教育学历史演进过程的一些重要的人物或著作:例,《学记》25、古希腊三杰26、夸美纽斯28、《大教学论》、赫尔巴特30、《普通教育学》;卢梭29、杜威32、实用主义教育、西方教育学的两大对立学派32 一、什么是教育? 生活中的理解 词源学上的探讨 理论上的定义 词源学上的探讨 中国: 甲骨文,忠实地记录了三千年前商代时期,先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创意 理论上的代表性定义之一 P7 (广义)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如何理解这一教育定义,你觉得和你对教育的理解有什么异同 生活中的理解: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积极教育---消极教育 1、首要目的 教育不泛化,教育研究对象不过于模糊 2、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狭义: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专门性:专门教育机构、教育人员 制度性:学校教育是纳入国家教育制度或教育系统中并具有合法资质的比较规范的教育 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以教育目的为指向的持续性、全面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他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中这样描述良好的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也许很难给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P19 (三)教育的发展P22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P22 (1)产生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 (2)教育内容大为丰富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 (3)明显阶级性 (4)学校教育开始有了一定理论指导 中国:孔子、孟子、荀子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昆体良 古代教育的明显阶级性特征 资料A : “学在官府” (礼不下庶人) 3、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 P23 (1)学校体制趋于完备 (2)教育功能有所扩展 奴隶社会侧重:政治、军事、伦理功能 封建社会拓宽:文化传播、社会选择、生产服务功能 (3)在阶级性基础上突出了它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古代教育的等级性特征 资料B:公元276年,西晋创办国子学 古代教育的等级性特征 资料C: 古罗马的学校制度包含初级学校(7-12岁)、文法学校(12-16岁)和修辞学校(16岁以上),尤其后两者是供贵族子弟就读 唐代中央官学 4、现代教育的特征p23 (1)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 (2)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教育民主理念的确立 (4)教育多元化 (5)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7)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进 (8)教育技术不断更新 三、教育学的概念P12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 研究目的: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 学科定位:社会科学 四、教育学的历史演进P24 (一)萌芽P25 对教育的认识零散、不完善,融入在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中,没有独立形态: 资料:1、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伟人 教育思想主要集中《论语》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思并重、温故知新等 2、《礼记》 《大学》 《中庸》 《孟子》 《荀子》 《道德经》等 3、《学记》: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约成文于战国后期。 全文1229字。对先秦时期教育经验和孔、孟、荀的教育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等 4、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古希腊三杰 P26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法或问答法) 启发教学主要渊源 柏拉图《理想国》与智者派教育思想的对抗,形成了教育史上持续至今的两种教育观的论争: 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 亚里士多德 提出自由教育理论和教育适应自然主张,标志西方“自由教育”和“自然教育”思想传统的起始。 自由教育:自由人(闲暇人)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与职业训练截然不同 教育适应自然:依靠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a?a?°内发论?±的萌芽 5、古罗马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创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